任何一种爆红,都包含一部分偶然的因素。
董宇辉半年前直播时,直播间的网友完全不买账,刷屏的都是:
" 在说什么鸟语,找个帅的来直播。"
和如今一开拍就告罄的火爆完全不同,那时候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卖出的 70 斤米,都是他的父母和另一个主播 yoyo 的父母给买的。
董宇辉心态很好。
昔日骂他丑的那些话,都成为他自嘲的养分,反而有了点喜感。
因为脸比较方,自嘲是 " 在逃兵马俑 ",还精准到 1 号坑第 2 排第 3 个。
董宇辉对媒体也坦诚过,自己爆红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运气。
否则,如何解释自己在直播间哼哧哼哧了大半年,招来的都是骂声?
舆论的风向转得飞快。
半年前他挨骂,半年后他一夜爆红,人没有变。
只是恰好大众需要这样一个被包装的人生,给喂点糖,喝两口鸡汤罢了。
董宇辉熬出来了,所以被看到了。
但这样的爆红,又能持续多久呢?
截止发稿前,我就已经略略感受到,这场造神狂欢的热度,已经过去了一大半。
再过几天。
糖被榨干了,鸡汤也喝腻了。
还有人关心董老师吗?
或许有人不同意,励志难道不值得赞扬吗?
我当然不是在否定一种昂扬的人生态度。
相反,我敬佩这样踏着苦难走过来的人生。
但我担心的是——
把董宇辉的故事包装得太过励志,对一切正在经受苦难的人,甚至董宇辉自己,都是不公平的。
因为它是一种对苦难的过度美化。
我们很容易对 " 苦难叙事 " 产生代入感。
许子东曾经在《锵锵行天下》中谈到中国人喜欢读余华的小说,是因为——
他的小说里,只有厄运,没有坏人。
划重点的是——
「很苦很善良」。
只要看到苦难的描写,我们就有无尽的共鸣;
只要有善良,就有无尽的希望。
黄国平博士,又一个「很苦很善良」叙事中的主角。
去年,一篇博士论文突然被人打捞出来发到了网上。
真挚动人的内容,打动了许多读者,迅速在网上走红。
论文的作者黄国平,2017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
尤其是开篇的一句话,就轻易让人热泪盈眶: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这样简单有力的一句话,一下子让我回到了杂志时代。
那时候,杂志上都在转载这篇文章:
《我奋斗了 18 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那时候,阶层还在流动,无数人倚靠自己的努力,从农村走向城市,过上体面的生活。
黄国平博士,拿到的是命运最差的那张牌。
他出身于一个小山村里,12 岁时,母亲离家出走,17 岁时父亲因交通事故去世,同年,婆婆病故。
就连家里的小黄狗,最后也都不知所终。
苦难,摧毁的是无比脆弱的自尊。
" 上学时,因为拖欠学费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
每一段路都走得如此艰难,踏实地用力地走着,终究等到了转机,学校和好心人为他免除学杂费,一路从大学读到了博士。
网上无数人,从他的个人经历中得到共鸣。
有人曾经也交不起学费,有人在备考时视他为打鸡血的精神偶像。
更有人把他和那些 " 躺平 " 的人对比,谴责那些明明有着比黄博士更优越条件,却不努力的人。
连条件这么艰苦的黄博士,都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你,还有什么借口?
整个造神的过程中,没有人想要深入知道黄博士这么多年拼搏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