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回到《梦华录》,不难发现诸多前后矛盾,逻辑打架之处。
以关键的姐妹互助戏为例。
原著中,赵盼儿以色诱为手段,与渣男纠缠三天,救出姐妹宋引章。
因为她一直生活在勾栏之地,懂得如何利用性魅力求生存。
但在剧中,赵盼儿的出身被「净化」,没有任何以色事人的经验。
最后却能色诱成功,表现得毫无破绽,也失去了相应的合理性。
这段经历后来被赵盼儿表述为某种不堪的往事,更是背离了「救风尘」的内核。

如果只以古偶剧的要求来看,或许可以忽视上述瑕疵。
毕竟,相较于其他天雷滚滚的古偶,这部剧在表演、制作等方面显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风评翻车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营销。
前期宣传,强调女性互助、冲破封建礼教束缚。

而后「双洁」却又冲上热搜。
正如剧情一般,充满令人困惑的撕裂感。

而这种撕裂感,说到底还是创作观念的错位。
贴标签、喊口号,并不等于女性主义。
只见爆款公式,不见剧本漏洞,则更是本末倒置。
往远了举例,豆瓣9.2分的美剧《美国夫人》讲的是一位保守主义反女权的女政客的故事。

她提倡女性回归家庭,做贤妻良母。
她道貌岸然,并不真正关心女性命运。
按照流量公式来看,几乎全是雷点。
但事实证明,诚实地刻画时代背景中女性的处境,呈现个体的复杂性。
这本身就是一种女性主义叙事。
口是心非,自我拉扯,反倒是在损害作品的正常表达。
我们无意苛责一部古偶剧。
但任何面向大众的作品,都应该经得起审视和评判。
一味夸赞,对纰漏视而不见,无异于破坏作品与观众的良性互动。
美人美景,固然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