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流量至上」的不良之风下,对市场的过度迎合,导致创作重心放在缝合爆点、消费情绪之上。
而无暇深入内容的精耕细作。
使得作品大多粗制滥造,频频陷入为批判而刻意塑造的误区之中。
全部价值落在一时的「爽感」中。

忽视现实逻辑,让女主大开金手指、大杀四方。
短期看可以满足观众的代偿心理,弥补现实的不屈。
达到制造话题,舆论引流的目的。
但长期看,消解了作品的深度和社会话题的严肃性。
对观众审美和影视环境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随着时间流逝,很多以往的爆款剧的问题都暴露了出来。
外在的批判又继续引导创作。
但一味依从市场,缺乏主体信念的影视创作,往往只是从一种偏颇滑向另一种偏颇。
观众对披着「大女主」皮的玛丽苏剧产生逆反心理后。
市场又顺势而动,制造出一批不靠男人的女强人形象。
实际上依然换汤不换药。
像《星辰大海》中,将女权与强权划等号。
塑造出无所不能的女强人形象,有意矮化的男性形象。
与现实完全脱节,让女性形象显得更加单薄偏狭。

好的创作,比起观念的「正确」,更重要的是内容本身的完整和自洽。
就像《甄嬛传》中,单拎出来看,一心想着男人的「恋爱脑」,后宫争宠的「雌竞」,都是槽点。
但在封建秩序以及人物塑造的逻辑中,它又是合情合理的。
甄嬛一生所求本来便只是一份纯粹的爱情,而这恰恰注定了她身为后宫妃嫔的悲剧命运底色。
后来的逆袭和反杀,根本还是源于爱情理想的破灭。
甄嬛对爱情的执念,不为很多观众所认同,但角色弧光却完整、饱满、自洽,足以打动人。
这部剧并未强调所谓的女性主义,却将一定程度的批判性融入在整体叙事当中,寄于每个角色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