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们俩的关系,不是水火不容,只是缺少一次敞开心扉的交流罢了。
解开这个结,靠的还是两人共同从事的殡葬业。
前女友的丈夫车祸去世,尸骨被碾压到识别不出全貌,于是,她来求莫三妹帮丈夫还原尸体全貌,送死者体面死去。
而莫三妹,请来了父亲帮忙。
这件事,不仅让莫三妹对殡葬师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认知;
也使得父子二人就此和解。
当多年积怨化解的时候,才发现,误会和伤害,全部始于父爱如海一般的沉默。
你看,死亡给予我们的意义,不会只是人生必经终点而已。
在死亡面前,它触动活着的人,更深入地去理解当下的生活。
尝试放下心中的偏见与执着,去接纳、看待情感上的差异与缺失,拉近两个人内心的距离。
治愈莫三妹内心缺失的,不只是与父亲的和解。
还有女孩小文。
小文的出现,唤醒了莫三妹对殡葬师这个职业的认同,也勾起了他内心的柔情。
然而,这两人一开始相遇,互看不惯。
一个像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另一个则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哪吒。
小文找上莫三妹,像是寻仇。
因为目睹莫三妹出现在外婆的葬礼上。
对死亡没有任何概念的小文,认为是莫三妹带走了外婆。
因此缠着他,归还自己的外婆。
而莫三妹对小文,更是嫌弃和厌恶。
小文像极了他生活里出现的一个又一个需要解决的麻烦。
只会让他的生活鸡飞狗跳,上下一团糟。
他疲于应对,急于摆脱。
但相处久了,人与人的情感,就在一次次的麻烦中建立起来了。
两人的相遇起源于葬礼。
关系的拐点,也从揭露死亡的真相开始。
因为小文的哭闹纠缠,莫三妹气急败坏下,直白地告诉小文:
她的外婆被烧成烟,飞走了,不会再回来了。
将死亡的真相毫无遮掩地告诉幼童,看似残忍。
没想到,小文听了后,似猛然间开了窍。
不仅停止了哭闹,甚至尝试去理解," 死亡 "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死亡就是——
变成烟,飞走了,不会回来了。
接受了人是会死的,外婆不会回来了这个结果后,对于小文来说,真正的死亡教育也就开始了。
不过,接受死亡的真相,不代表着不能把死亡浪漫化。
就像我们相信的那个寓言——
人死后会化作星星陪伴着自己爱的人。
小文也接受了这个寓言。
学会了将悲伤化作思念,将思念化作信仰。
原来在死亡教育的课题上,我们一直都高估了自己,却低估了孩子。
明白了这一点后,再反过头来看莫三妹对小文的情感,就会发现:
莫三妹对小文的付出,不是单方面的,出于同情的帮助。
更像是一场相互治愈。
外婆去世后,小文无家可归,是莫三妹收留了她,给了所能给予的全部关爱和温暖。
看到孤苦无依的小文,就像看到童年的自己。
因此,他给予小文关爱的同时,也疗愈了童年不快乐的自己。
而小文,也没有一味地从莫三妹的身上索取。
她以自己的方式,保护着、安慰着、也感动着莫三妹。
莫三妹与小文的情感,提供了另一种亲情关系的想象。
这种关系与血缘无关,却因为日常的陪伴与付出,建立的情感并不比血肉亲情淡。
影片结尾的片段也饶有深意。
一场婚礼选择在丧葬店举办," 死亡 = 晦气 " 的认知在逐渐消解。
在这一时刻,死亡也变得没那么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