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0年的时候,时任李冰冰经纪人的王京花在李冰冰的引荐下,加入华谊担任艺人经纪部的负责人,并签下了诸多一线明星。

在王京花的打理下,华谊的签约明星涵盖范围极广,直接让华谊成为当时娱乐圈当之无愧的No.1。
要知道,当时华谊的艺人经纪业务是除电影之外的最大业务。
艺人经纪及相关业务收入占比高达31.1%,位高权重的王京花,把握着华谊很大一部分的经济命脉。

秉承着与人深度绑定的华谊,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也是最不可控的。
就在王家兄弟春风得意之时,华谊迎来第一次“大地震”。
王京花携陈道明、胡军、夏雨以及杨紫琼、刘嘉玲等一众大牌明星出走,转投橙天娱乐。

有人说,王京花出走是因为华谊无法给到旗下艺人相应的资源和咖位。
这种做法,与“护犊子”的王京花背道而驰。

尽管当时华谊仍有“双冰”坐镇,又有新晋小生黄晓明加盟。
但王京花这次领导的集体大跳槽,仍旧给了华谊重重一击。
以至于王中军放狠话“华谊缺了谁都可以”,并表示“其实没走几个人”。


可事实上,回顾华谊的电影之路的成功,靠的就是“影视公司+当红明星+大IP”的模式,而影响观众是否选择一部电影时,很大程度取决于演员。
显然,王京花带着一众干将出走,无异于瓦解了华谊电影模式中“明星”的重要一环,

加之明星开始不满足于寄人篱下后,便开始纷纷选择另择他路,或是自立门户。
自2010年起,李冰冰和黄晓明相继离开华谊,成立个人工作室。
随后周迅等人也选择跳槽,2011年颇受重视的“葛大爷”葛优也离开了。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随着大批当红明星的离开,虽未让华谊倒下,但也着实伤了其筋骨,动了其元气。

也是从此时起,华谊一向引以为傲的“明星效应”逐渐失灵,老面孔消失,新人挑不起大梁。
但真正让华谊腹背受敌的,还是日渐下降的作品质量。
“冯氏电影”失灵,华谊再遭二重打击
说到华谊的电影市场,就必须要说“华谊重臣”冯小刚。
如若不是靠着当年的“冯氏喜剧”出圈,华谊或许还要在电影这条路上摸爬滚打几年。

对于华谊而言,冯小刚才是最不可或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