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看,每一个市场复苏时期," 大制作 " 都具有不小的提振功能,但同时也不能仅依赖单片救市,市场的全面复苏需要多部影片、多个类型共同发力,才能刺激观众回归。而抓住时机、刺激观众回归影院的影片,在市场回报上也不会被辜负。
后疫情时代的定档难题
除去复苏期,在后疫情时代,内地电影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带来了档期规律的重构,电影定档时需要思考的维度正在发生变化。
首先是受众的变化,观众对电影的关注度在下降。据拓普数据《后疫情时代观众影院决策研究报告》显示,在今年 5 月底的调查中,31% 的观众表示近一年中观影频次减少了,而 " 疫情带来的安全风险 " 与 " 居家及线上娱乐习惯的养成 ",是占比前二的原因。
其次是供给的变化,国内外电影产量都在下降,疫情前靠引进片加热冷档期的选项也变得有限。据灯塔专业版数据,2019 年有票房统计的引进片数量为 122 部,而到了疫情后的 2020 年和 2021 年,这个数字分别变成了 57 部和 53 部。
在供给双方的现状下,大档期外观众的选择变得极为有限。这又进一步拉远了电影和观众的距离,大盘也就越来越冷。
另一边,线上观影的习惯在不断养成,线上发行的渠道成了一些中腰部影片的新选项,大部分影片的窗口期也在不断缩水,这一变化在前文提到的海外市场体现得尤为明显。
不过在持续一年多的院网实验后,好莱坞还是逐渐回归了院线的怀抱。去年 9 月,迪士尼宣布 2021 年余下新片都将施行影院独发模式。华纳兄弟也宣布 2022 年的大部分电影将首先在影院上映。但市场仍处于动荡期,院网之间的取舍相比从前已经变得更灵活。
总结起来,定档思路的核心变化是——在疫情前,定档只需要考虑供需匹配的问题,但到了疫情后,形势变得 " 身不由己 "。
如去年曾定档暑期的《五个扑水的少年》,本身是适合暑期观影的青春运动题材,却因疫情而调整到国庆档。在《长津湖》的强势表现下,最终仅收获不到 7000 万票房。
更进一步,档期本身的规律和特质也在改变。暑期档原本是基于学生的暑假而诞生的档期,学生理应是这个档期的主要服务人群。但疫情后,许多大学校园实施封闭式管理不得随意进出,中学生群体居家学习也成了常态,对学生群体的观影行为有所削减。
据《2021 暑期档中国电影市场洞察报告》显示,去年暑期档中 25 岁以上群体购票比例增多,年龄分布与整体大盘一致。暑期档的观影主力还是学生吗?需要行业重新判断。
在种种不确定之下,许多片方通过更保守的定档策略来寻找一种确定——扎堆在节假日档期中,不愿意去平时周末。
据《2021 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显示,总计 31 天的节假日档期贡献了全年 36% 的票房,而在 2019 年时这一数字还只是 22%。
有分析师向毒眸表示,由于疫情后观众对电影的关注度降低,在大档期来临时,几部大片同时宣发,才能更有机会让观众关注到电影相关的信息,对于单片而言,至少有了被观众挑中的可能性。这实际上是希望形成影片宣传的叠加效应。
而如果在非档期中,想要依靠单部影片的力量,成为被观众关注的社会话题,难度太高。
但长期来看,如果一直聚集在大档期,忽视平时周末,对观影习惯的影响是致命的。毒眸曾在过往的文章中分析过,靠消费惯性撑起来的大档期,壁垒不高,天花板也清晰可见,只有让电影消费具备 " 日常性 ",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更关键的地方在于,过往的节假日档期中大盘更热,到底是档期消费在吸引人,还是总和档期绑定在一起的优质影片供给在吸引人?
据拓普数据《后疫情时代影院观众决策及传播调研报告》显示,在观众的观影决策中," 提前计划 " 的观众占 90%," 临时起意 " 仅占 10%。而 " 提前计划 " 的观众中," 首先确定看什么电影 " 的观众占比 53%。这充分地说明了,不管是不是在档期里,对大部分观众而言,前提是要有想看的片子。
今年清明档的客观情况,也从事实层面印证着这一结论。清明档两部新片《精灵旅社 4:变身大冒险》和《密室逃生 2》支撑起的单日票房,在营业率相近的情况下,还不如前一周《月球陨落》上映时的普通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