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爱 5》的时候我没这么激烈发声?我是忍着的。为什么要忍?《爱情公寓》大结局了,一个喜剧片好不容易有了收尾,就不想让大家难受,骂就骂吧,观众开心最重要,你泼多少脏水我都随便,结束了,我是这么个心态。
但《破事精英》不一样,它还是个新生儿,它很脆弱,我想保护它。
身边的人都知道,我从做导演开始就全年无休,基本不看剧只看电影,偶尔看剧也只看一两集,了解下风格,因为没时间,看剧太奢侈了。
现在自己写剧本,更不敢看了,不仅我自己不看,整个编剧团队,我也是明令禁止看其他剧的,你要写,你必须去看新闻找真实案例、找人做调研,养成一个良性的创作习惯。《工伤细胞》这集的名字梗来自动画片《工作细胞》,但说实话,这部动画片我到现在一集都没敢看,怕写出来造型人设场景撞车。
网上有些人说分镜也是抄的,这个就是对行业一无所知。了解国产剧生产模式的人都知道,普通文戏哪有钱和时间做分镜啊?像电影那样,先分好镜,再逐个镜头拍摄的流程,会导致制作成本直接爆炸,根本不可能有人这么干。
事实上,喜剧拍摄和剪辑是基于剧本逻辑出发,有相对固定的解法套路的,就像解方程,不同包袱都有各自的最优解题步骤,比如机位和节奏,找到正确答案,笑点也就成立了。
还有人说《破事精英》的场景也跟人家某部剧一模一样。讲道理,如果要搭个景,跟别人不太一样和一模一样,哪个比较难?显然是一摸一样更难啊!这是非常简单的逻辑,说出来很好笑,但也挺无奈的。
这次我们全程找人拍了幕后纪录片,我跟纪录片团队说随便拍,希望你们真实记录下完整的创作过程,观众越了解,就越有助于减少对这个行业的误解。这个东西不得不做,不然出了问题又讲不清楚,它能够证明场景是怎么一点点设计出来的,门口的英文字母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在门口放一个死掉的盆栽?导演怎么排戏的?有没有拿过 " 分镜本 " 这种东西?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很多观众还发现我们没怎么用外部梗,因为写剧本的时候非常注重台词内审。
虽然业内这样用一个梗也很正常,跟系统性地抄袭影视作品是两码事,但我用就是不行,可能观众会对你更苛刻,这我能理解。
我原本没想过会做编剧,我不擅长文字工作,我喜欢表演,从小演舞台剧,后来一点点拍戏。结果现在一年要带团队一起写几十万字剧本,这很魔幻。
为什么我拍《破事精英》的时候会选择看起来商业上不是最优解的题材?市场上明明没有什么竞争对手,我可以做更轻松、更简单的,比如古偶喜剧,它跟《爱情公寓》不撞车、受众面也很广,各方面都更容易。
但我没有,我迫不得已做编剧,就必须得写一个让自己不觉得虚度的东西。必须得有动力,不然太苦了,本来导演就不是人干的活,再把编剧的工作量叠上来,没有理想支撑,那太恐怖了。
要搁十年前,我同时做编剧和导演能搞部戏出来,这一点可能性都没有,时间精力不允许,也没有话语权。好在现在有更好的团队支持。拍完《爱 5》之后我们策划了《破事精英》,那段时间我状态蛮好的,有人问导演你接下来要干啥,我说不用担心,我有 idea 了。
当你终于卸下了重担,每天就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往外冒。而且好不容易拉了一个制作班子,你自己退了,剩下的人怎么办?已经没什么人拍喜剧了,我觉得我还能战斗。
现在影视业环境也不好,能找到自己有创作欲望、团队也觉得有意思的东西挺难得的,观众如果还能喜欢,那就是三赢了。我想了几个大的 idea 和团队一起讨论,留下的是《破事精英》。再往下细化,越写越喜欢,感觉在一个已经类型成熟的电视剧市场里找到了新的创作方向。
从定位来讲,我们挑了一条难走的路,容易走的路已经走过了,不想再走了,得往前进。
现在说的 " 得女性观众得天下 " 和 " 得年轻观众得天下 ",《爱情公寓》符合,但《破事精英》两样都不沾。剧名一听就很男性化,我也明确说这剧不谈恋爱,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 " 冒犯 " 观众的。然后打开第一集,讲的又是中年危机、35 岁失业的话题,再次 " 冒犯 " 观众。这些 " 反市场 " 的设计,是因为我们最终是产品导向,我想做一个在特定类型上达到极致的产品,你的人群必须有所取舍。什么都要,最后什么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