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的家庭诚心诚意。
一看到孩子就爱不释手。
母亲甚至当场要给孩子喂自己的奶。
还有的是警察找来的托,钓鱼执法。
经验丰富的兄弟俩,立马意识到对方不对劲,抱着孩子转身就走。
而随着这趟「公路旅行」逐渐走向终点,三人都逐渐袒露自己不为人知的秘密。
每个人都是身世复杂,经历坎坷,逼不得已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故事背景移到了韩国。
但,影片还是显露出了浓烈的是枝裕和风格。
首先,画面依旧很日系。
大量的空镜、中远景、固定镜头,配上清新柔和的色调。
缓慢、恬淡的叙事节奏里,充满了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
能够让人感到是枝裕和内心中对于底层人物的温柔同情。
其次,故事的主题也同样是是枝裕和最感兴趣的「亲子关系」。
三个没有血缘的社会边缘人,因为一个弃婴走到一起。
他们之间心灵的靠近与和解,恰恰是因为每一个人本身的支离破碎,每一个人本身对于完整家庭的渴望。
这种温柔中带着尖刺的故事,一直是是枝裕和电影里最常见的定式。
在他手中,「亲情」从来就不只是血缘关系。
而在东亚文化的语境下,值得挖掘的内容也就更加丰富。
《如父如子》中,是抱错孩子的两个家庭。
《海街日记》中,是同父异母的四个姐妹。
《小偷家族》里,则是各不相干的老少三代。
是枝裕和一直在拷问人们一个问题,即亲情到底是由血缘而来,还是靠相处、陪伴而来。
或者说,人们能否自己选择自己的亲人?
而这回在《掮客》中,则继续抛出了相似的话题——
亲生亲养与交予领养,哪个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
对此,抛弃婴儿的年轻妈妈素英,便成了全片最具争议的道德审判中心。
裴斗娜饰演的警察,很长一段时间都对她表现出极其鄙夷、愤恨的态度。
「没有条件养,就不要生下来呗」
一直在追踪人贩子的她,有着与观众相似的第三方视角。
因此在很多时候,她总能很直接地说出那些最常见的评价。
就连身为人贩子的小弟,也对素英这样的弃婴父母,感到不满。
长期在教会工作的他,给出了一个数据:
几乎每个母亲都会给孩子留封信,说自己未来会来接孩子,但真正来接孩子的母亲大概只有 40 分之一。
而他之所以如此愤慨,因为自己也是一名弃婴。
当年母亲把他丢在一个足球队外面的大门口,并留下一封信,说以后会来接他。
如今他已经长到这么大,却始终没有等到亲生母亲来找过他。
在他心里,抛弃孩子是最不负责任的表现。
至于素英,本身也是电影中最矛盾的一个角色。
她家庭不幸,流落街头,沦为卖淫女。
不小心怀上了嫖客的孩子,因为生不生的问题,与对方产生了冲突,失手杀了人。
穷途末路,又背上杀人罪名,她不得已只能将孩子丢给福利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