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表现的很爱自己的孩子。
所以会在抛弃孩子后回头寻找。
她会希望帮自己的儿子找个好家庭,不断用苛刻的眼光审视着所有领养者。
另一面,她又表现的十分冷漠。
从不跟孩子说话,就连眼神接触都很少。
而事实上,她是怕与孩子的感情日益加深,到最后无法分开。
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杀人犯 + 妓女的母亲。
随着故事不断深入,我们会发现,很难用那套非黑即白的标准去对她进行审判。
比如,面对警察的质问——为什么不打掉孩子,她却反问了一句:
「比起生下来再丢掉,生之前就杀死,罪更轻吗?」
警察听了,一时语塞。
一旦我们抛开那股高高在上、冷眼旁观的姿态,以置身底层的姿态去观望。
自然而然就能发现,亲生责任这个问题变得模糊而又摇摆。
尤其是对于那些生活在底层的边缘人物。
很多时候,他们可能没有那么多的选择。
生,只是一种血缘上的连结,却不一定能带来亲情上的纽带。
不然现实中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诸如虐童事件的发生。
在电影《何以为家》中,更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把孩子生下来的亲生父母,却无力抚养。
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只有无尽的贫穷、暴力与虐待。
养,是最重要的一环。
如果能给孩子找到条件更好、更温馨的家庭,岂不也是一件幸事。
在寻找买方的过程中,他们也确实遇到一个很合适的夫妻。
而这对夫妻之所以想买孩子,也是因为刚刚经历了死产,正处于失孩的痛苦之中。
妻子甚至还处于哺乳期。
每一次的乳房涨奶,或许都会深深刺痛她的内心伤痕。
同样处于哺乳期的素英看了也不是滋味
他们收养的态度很真诚。
一看到素英的孩子,就满心欢喜。
虽然最后没有正式领养,但之后依然长期保持着联系。
常常对孩子照顾有加。
不难发现,虽然是枝裕和一直在讲亲情,但他却从未给出过明确的答案。
东亚文化中的亲情,是最大众化的情感,也是最复杂矛盾的情感。
更是值得不断解读的载体。
不可否认是 ,是枝裕和这次的电影,口碑大不如前。
相较于之前的许多高口碑作品,《掮客》在豆瓣上评分遭遇滑铁卢。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排名倒数第二。
早在戛纳放映时,《掮客》就遭到不少主流媒体的批评。
一方面,差评集中于缺乏新鲜感。
故事像是一种对《小偷家庭》的重复。
同样是让一群陌生人组成一个温馨的家庭。
被不少网友吐槽为,是一部「低配版《小偷家族》」。
另一方面,则是对电影三观的不满。
英国《卫报》就批评说,「片中的秘密和阴谋完全不可信」。
就像片中主角们的行为,其实就是卖婴儿的人贩子。
但有人认为,电影对他们的形象进行了过度的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