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由知名演员张国立,王刚,李保田主演的历史题材古装剧《宰相刘罗锅》在国内的播出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是一部讲述清朝乾隆年间知名的政治家刘墉和权臣和珅之间在朝、在民间,于公于私的各种明争暗斗。电视剧借鉴了大量的民间故事传闻展开细节情节描写。
这部电视剧较之以往的历史正剧的严肃性有很大的区别。剧组一开始就以戏说历史的目的进行剧本创作,秉持这一理念在剧本中融合了大量的历史、野史、民间传说甚至还有传统单口相声的文化形式,使得整个剧作呈现了一种轻松诙谐的喜剧风格。

但《宰相刘罗锅》意义非凡的是,它不仅是一种趣话历史,更着重传递出了一种历史感,还原了一副生动而少为人知的历史画卷。剧作塑造了刘墉和和珅两个主要历史人物,同时一开始就代表了两种水火不容的朝廷势力。
罗锅起源
刘墉的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自然是会受到和珅这类奸臣所排挤、打压。《宰相刘罗锅》中塑造的主人公刘墉是一个足智多谋,刚正不阿,治国理政的贤良之才。刘墉之所以叫刘罗锅是因为民间传说刘庸背部弓曲神似背着一口大罗锅,所以给他取名叫罗锅。

然而历史上却没有明确的记载刘墉是一个罗锅,据史料记载,嘉庆皇帝曾经叫过刘墉作“刘坨子”,这极有可能是刘罗锅外号的起源。但要知道刘庸主要在朝为官,是在乾隆年间。而嘉庆时期的刘墉已经是年逾80的老头,有一点驼背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所以显然这也不能作为他外号的来源。由此或许可以推测民间百姓因为刘墉为官清廉公正,所以为其取了一个亲切的外号也说不准。
但《宰相刘罗锅》将历史上的刘墉的机智和强大的临场应变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生动还原了刘墉作为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从奉旨跳河这一历史趣闻就能体会到刘墉的机智和非凡胆识。
奉旨跳河
一天乾隆在宫内和和珅下棋,因为一些朝政的事情,刘墉进宫直言进谏。刘墉素来不事谄媚,对任何事都是直言不讳,秉公守法,所以说了一些话,让乾隆皇帝不高兴了。更何况是当着和珅的面,乾隆自然感到触犯了皇权威严。

向来最能察言观色的和珅自然也是一下就看明白了皇上的不高兴,于是为了逢迎皇上说刘墉屡屡冒犯圣上,该当处罚。
乾隆当然也知道,刘墉向来如此,没有二心,而刘墉和珅二人素来不和。他只是想借机打压刘墉,但出于皇权威严,而且和珅已经把话说到这份上了,身为天子的他也不能什么都不做。
于是他心生一计,假意勃然大怒,随后当场拟旨:刘墉触犯皇权威严,着令即刻跳河自尽。
乾隆自然只是想戏弄一下刘墉,和珅本就指望皇上能给他一个小小的惩罚,当时刘庸也可谓是朝中重臣,皇上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就赐死他。所以和珅也看出了是皇上在戏弄刘墉,只是想看刘墉跪地求饶就行。然而刘墉看起来可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玩笑啊,只见刘墉听完皇上宣旨之后平静地谢恩,就好像慷慨赴死一般退了出去。

这可给乾隆和和珅看呆了,他们都没想到刘墉能刚正不阿到这种地步,皇上看到他这个样子,马上后悔了,觉得自己不该这么冲动,作为一代贤帝的乾隆自然是不会昏聩到不识贤臣小人,他也深知失去刘墉的后果有多严重。
但作为皇上现在出尔反尔又觉得于皇权威严有失,于是暗中派人悄悄跟着刘墉,随时汇报他的情况。
而反观刘墉呢,接完圣旨之后,他做了些什么呢?往哪里去了?打算做些什么?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机智化解困境
只见刘墉平静地返回家中坐在椅子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全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