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三张专辑开始,张学友推出的几张唱片销量,开始持续走低,到了第八张专辑《昨夜梦魂中》,惨到只有几千张的销量。
经受过一夜爆红、众人追捧的张学友,正被成功熏得飘飘然呢,难以接受自己如此快速的过气。
"我晕的太深、太狠、太恶毒,这种眩晕让我无法看清自己真正的位置,只会像守株待兔一样等待下一次幸运的降临,结果我输掉了,而且输的很惨。"
他开始酗酒。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张学友夜夜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开工时烂醉如泥,工作越来越不在状态,形象自然也日渐衰败。
哀,莫大于心死。
1988年5月,有人发现张学友在兰桂坊酗酒,被歌迷认出后,他还试图动手,丑闻轰动港台。
再到10月份,梅艳芳举办了生日会,张学友作为朋友也受到邀请。中途,因为有人酒醉后扔蛋糕,所以生日会不欢而散。
而巧合的是,张学友恰好被记者拍到了醉酒的状态,路人缘极低的张学友,顺理成章地扛下了这个锅。
哪怕他多次澄清,自己只是轻轻抹了一下蛋糕,绝没有媒体报道的那般放肆无礼。
没人相信。
那时的张学友,就像一只迷航的孤舟,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步步溺于深海,无能为力。
张学友与梅艳芳
在腥风血雨的香港娱乐圈,淹没一个初出茅庐的明星何其容易。
好在张学友自己也深知这个道理:"反正娱乐圈新人多的是,少你一个张学友,一群人在外边等着呢。"
于是,哪怕是在疯狂酗酒的日子里,张学友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工作。
他开始演戏。
最初,因为唱片的收入不稳定,演戏只是他用来糊口的工作。谁知,阴差阳错之下,演戏却给了他一条意料之外的出路。
张学友的第一部电影是1986年的《霹雳大喇叭》,他在其中扮演一个小警察,戏份不多。
有一个武打动作迟迟不过关,重拍了60多次,他也被人用膝盖连顶了60多次。
他丝毫不敢有怨言:"能够有电影拍,已经很知足了。"
《霹雳大喇叭》 张学友剧照
1988年,27岁的张学友接拍了《旺角卡门》,饰演"乌蝇哥"一角。
这是一个不学无术的黑帮混混,性格极端,简单冲动,提起角色名可能有人还会陌生,但是看到剧照,所有人都会恍然,那句"食屎啦你",依旧如雷贯耳。
《旺角卡门》 张学友经典片段
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不仅让张学友在多年之后,变成表情包界的扛把子,还让他捧回了自己演技上的第一座奖杯——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
在他最困顿彷徨的时刻,这个奖项仿佛一记耳光,让他瞬间清醒。
他说,"你醒来后,你还是你自己,仍然要面对相同的困难"。
但只要醒过来了,就一切都有机会。
1989年,获得金像奖的张学友
只要心不死,触底总会反弹。
1991年,经历了漫长的蛰伏,张学友的经典之作横空出世——《每天爱你多一些》。
有多经典呢?口说无凭,或许奖项和数据可以辅证。
这首歌获得了第14届十大中文金曲奖、十大劲歌金曲奖、商业电台叱咤殿堂至尊歌奖、金曲廿载十大最爱歌曲奖,香港电台世纪十大中文金曲奖……
张学友这次是真的,拿奖拿到手软。
他曾经狂练的签名,终于派上大用场了。
再往后,就是1993年,那首鼎鼎大名的《吻别》问世了。
这张专辑在当年卖出了400多万张,迄今为止也依旧是华语乐坛最畅销的专辑之一。
凭借这首歌,张学友坐稳了"歌神"的宝座,至今无人可以撼动。
张学友现场演唱《吻别》
这里还有个题外话。
《吻别》发行的时候,有一个14岁的中学生,也被这首歌打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命运轨迹。
因为《吻别》太过轰动,这位个子不太高的少年,甚至还想去"偷"一张专辑,无奈《吻别》在音像店架子的高层,"作案"太过困难,这才悬崖勒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