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过,"学友的《吻别》让我爱上流行音乐,也因为张学友的歌,才萌生了自己创作流行音乐的念头"。
这个中学生,名叫周杰伦。
后来,周杰伦在《听妈妈的话》的歌词里写道:"你会开始喜欢上流行歌,因为张学友开始准备唱《吻别》。"
张学友与周杰伦
也是在这个阶段,一个伴随张学友至今,依旧无法摆脱的非正式组合出现了。
1992年底,香港媒体《东方日报》用一首打油诗,形容了当时歌坛男歌手的风靡盛况:
"床前刘德华,疑是张学友,举头望黎明,低头郭富城。"
随后,这个香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用"四大天王"对这四人加以"册封",自此,流行音乐出现了新的高潮。
从左至右:张学友、黎明、刘德华、郭富城
"四大天王"时期,香港音乐不仅在港台地区风声水起,在内地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正是因为"四大天王",内地才出现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追星族——当时,这个称号还没有限定在"追星女孩"身上。
无论男女与老少,每个人都听过他们的名字;也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乡镇,到处都是这四个人的影子。
今天理发店放《吻别》,明天录像厅唱《对你爱不完》,路这边是《谢谢你的爱》,路那边就是《今夜你会不会来》。
四大天王的歌声、发型、服饰,甚至说话、走路的样子,都深深影响了太多人的青春。
从左至右: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黎明
1993年,为了给前年发生在中国华东地区的水灾筹备善款,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减灾扶贫创明天"大型义演。
"四大天王"第一次在内地合体,穿着民族服饰,唱了一曲《青春舞曲》。
1993年,四大天王合唱《青春舞曲》
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
他们也站在台上,和林子祥、谭咏麟、叶倩文、王菲等人合唱了《香江组曲—回归颂》。
赤子之心,肝胆相照。
1997年,香港回归文艺晚会
四大天王与林子祥、谭咏麟、叶倩文、王菲合唱
"四大天王"已然摆脱了单纯的合作营销,成了两岸三地的一种文化形象。
只是合久必分。
1998年,张学友和黎明先后宣布放弃"四大天王"的称号,同时也不再参与任何乐坛奖项的争夺。
这一宣告,是为了给乐坛新人更多机会,同时,"四大天王"的时代,也落下了帷幕。
再往后,他们各奔前程,各自安好。
刘德华影视歌三栖,担当制片,扶持新人,活成了"不败天王";黎明转型,主攻商业和幕后制作,渐渐地变成了"慈善天王";郭富城开始在影坛崭露头角,连夺多年影帝。
张学友则是依旧专注于歌唱的舞台,忙着全世界搞巡演和演唱会。
Beyond、草蜢与"四大天王"
部分成员合照
张学友成了华人唱片销量最多的歌手,还做了华语乐坛第一部现代音乐剧——《雪狼湖》,在其中出演男主胡狼。
为了这部音乐剧,他赴美学习了三周的戏剧理论,去学跳舞,还去一遍遍地看国外的经典音乐剧。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在舞台上舞蹈、歌唱,大汗淋漓。
记者曾问他,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费力的作品。张学友听罢,只淡淡回了一句:
"外国人都有自己的音乐剧,我们自己就没有,所以我就想做这么一个音乐剧,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2001年1月,张学友夺得金针奖——一个被称为十大中文金曲终身成就奖的奖项,最大的特点就是宁愿空着,也不会颁给没实力的歌手。
这一年,张学友40岁,也是"四大天王"中唯一夺得这个至高荣誉的歌手。
在现场为他颁奖的,是上届的金针奖得主,45岁的张国荣。
多年以后,再看两人拥抱的场景,很多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慨:盛夏该很好,你若尚在场……
2001年,张国荣为张学友颁奖
2007年,为了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早已在各自的领域出类拔萃的"四大天王",又站到了一起,合唱那首《始终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