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 " 多年以后一场大雨惊醒沉睡的我 ",刻画地则是男孩从情绪的淤泥中觉醒,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后,重新拥抱生活的决心。三小节歌词层层递进,书写了一个男性的成长史。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气馁、彷徨、无助的时候,郑智化用 " 星星点灯 " 这一意象,来鼓励像自己一样处境的年轻人,心怀希望。正应了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但按照 " 姐姐 " 版的魔改逻辑,天空既然 " 晴朗 ",便不需要 " 星星点灯 " 来照亮;既然 " 星星点灯 " 随处可见,也就更不必 " 用一点光,来温暖孩子的心 "……
可见,《星星点灯》之所以能成为青年人不断坚持与立志精神的象征,不仅仅是因为这首歌几十年传唱不衰,更因其渗透出郑智化个人独特的思想和有别于其他的社会观察视角。
郑智化," 嘴硬 " 不是第一次
一直以来,郑智化在华语乐坛都有着其独特的地位,这当然与其身体残疾却创作出许多励志歌曲的经历有关,但更突出的特点,是他一直以来对社会的关心。
郑智化的作品总喜欢借歌词来写现实,把对生活的思考和边缘人群的关怀融入其中。
1984 年,海山煤矿发生严重矿难,72 名矿工遇难。
郑智化深受触动,打算为矿工写首歌。为了解事情真相,他跑去矿区待了一个月,与当地旷工同吃同住,深入了解真实的工人生活。
也正是因为这种体验式创作,才有了《老幺的故事》中动人心弦的叙事," 黑色的煤渣,白色的雾,阿爸在坑里不断的挖 "。
郑智化凭借此歌一炮而红,但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放眼更多边缘人群。
《堕落天使》的创作来源于一个女性因爱出卖身体的悲惨真事,《中产阶级》中 " 我的欲望很多,我的薪水很少 ",则道出了打工人的辛酸与迷茫。
他不仅关心社会,更深入社会,这一点,与自身的经历有关。郑智化自出生起就和别人 " 不一样 ",2 岁那年因高烧引起小儿麻痹,失去了双腿独立行走的机会。
也正因为这种 " 不一样 ",上学期间,他没少被人嘲笑身体的缺陷,总是被学校霸凌。
国中毕业后,郑智化进入一家工程公司,当结构运算员。这是一份每天朝九晚五,一眼望到头的工作,做了一段时间,他想要辞职,旁人劝说 " 别自不量力,一个跛了脚的残疾人,要学会知足。"
但郑智化不甘心,转头就进入了广告行业。
凭借勤奋、不服输的拼劲儿,几年后,郑智化在台湾广告界小有名气。彼时,他给洗发精创作了一首大火广告曲,被唱片公司老板看中。对方找到郑智化,提出要给他出唱片,让他当歌手。
郑智化不通曲谱,原本打算拒绝,但听见了同事的冷嘲热讽," 我真的很佩服你能出唱片,更佩服那个敢给你出唱片的公司!" 这让他重新燃起斗志,并放下狠话," 十年内不靠广告赚一分钱!"
尽管当时的台湾歌坛大哥星辈出,邓丽君、费翔、罗大佑、齐秦,每个人的名气都响彻海峡两岸,但郑智化依然在歌坛打拼出一片天。或许因为本身就是边缘人,才更懂边缘人的痛楚,他的歌总是更能与普通人共情。
很快,这股名为 " 郑智化 " 的励志曲风,也从宝岛吹向内地。
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好成绩,邓亚萍成了乒乓球单打冠军,伏明霞夺得跳水世界冠军,举国振奋。央视举办了奥运健儿欢迎晚会来庆祝,郑智化就在受邀之列。
那是他第一次在内地亮相演唱,兴冲冲准备把新歌《水手》带给乐迷,结果彩排前被节目告知《水手》的歌词不妥,建议换一首上场。郑智化不愿换歌,再三坚持,提出让他先彩排试试看。
轮到他上场,郑智化拄着拐杖,在台上站定,工装蓝的西服在他身上显得皱皱巴巴。观众好奇地盯着这个其貌不扬,行走不便的矮小男人。等他开口唱完前两句,全场响起如潮水般的掌声。
那一年,全国各地的电视、超市,电台,到处都在放《水手》。"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 ",拄着双拐的郑智化,把励志唱进了 90 年代中国人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