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到了最后,却是受害者女性被全网嘲 " 精神不正常 "。
可当事人性别为女时,却因为一个针对女性的 " 媛 " 字,被扩大成了围剿全体女性的狂欢。
只要扣上 " 媛 " 的帽子,从 " 凹人设 " 到 " 赚流量 " 再到 " 卖身体 ",顷刻就能在脑中将女性污名化三件套整齐全:
"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 ……" 鲁迅先生的概括,在互联网的每个角落里仍在上演。
美和爱美,她们错了吗?
从 " 茶 " 到 " 婊 ",再到 " 媛 "。
纵观互联网对女性的舆论态度,有人得出一个结论——在一部分人眼中,女性的性别似乎就是原罪。
长得美就被冠上 " 媛 " 的骂名,不够美就被容貌羞辱。
成绩好就说她书呆子,不懂情趣;成绩不好就是脑子笨," 果然学不过男生 "。
也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女生天生没有运动细胞;女生不适合学数学;女生学不好理科;女生不该干这、不该干那 ……
每隔一段时间,互联网上都会掀起一场针对女性的 " 污名化狂欢 "。
这次是媛,没人知道下一次是什么。只知道如果对女性的过度审视和偏见依然存在,它一定会到来。
对此,英国电影理论家 Laura Mulvey 描述道:
" 媒介为了迎合、满足男性的潜意识,物化女性身体来使男性获取窥视的乐趣。女性被看、被观赏,即作为审美客体和性对象供以消遣。"
和人们反复强调 " 白幼瘦 " 审美,夺取女性身体自主权一样;如今受大多数男性欢迎的女性标准,还是站在球场边鼓掌加油,但不要参与任何运动项目。
更不要晒在社交平台上展示自己的运动细胞、力量感和敏捷性,不然就会被称为 " 假小子 "" 大块头 ",总之 " 不像个女人 "。
尽管早在一百多年前,女性已经开始平等地进入运动场地,证明了运动并非男性特权。
并且作为运动参与者,一度在比赛场上掀起了直筒迷你裙、Go-go 靴的流行风潮。
但在某些男性眼中,女性依然只能作为附属品出现,而不能做主角。
一个富有力量和活力的女性,在运动场所中还是被他们称作 " 飞盘媛 "" 登山媛 "" 滑雪媛 "。
这难道不是以 " 白幼瘦 " 为主的畸形审美的一次 " 借尸还魂 " 吗?
而最悲哀的是,不符合种种刻板印象的女性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之后,她们还得站出来 " 自证清白 "。
被骂 " 飞盘媛 " 的女生,要发文证明自己真的是来玩飞盘的,而不是只凹了个造型摆拍。
28 岁从牛津大学数学建模系毕业的女博士朱朱,因为 " 太漂亮 " 被质疑学术造假;她不得不回答一位男性大 V" 随便出的本科生题 ",来证明自己真的是数学系的、而不是造假的 " 学术媛 "。
中国女孩年级第一牛津毕业,伤了谁的自尊心?/katekate 朱朱
可做对了题,她也仅仅得到了围观者 " 这女的还真是牛津的 "" 看来牛津也没多难 " 的回应。
这才发现,自证的路才是漫漫长路:
" 证明了学历,还会有人质疑做题水平;证明了水平,接下来还会继续质疑长相、说话和穿衣的风格,对金钱和物质的态度 ……
自证的名单很长很长,你永远不可能全部完成。"
最后,连朱朱本人都很无奈,她将自己经历的这场闹剧称为" 猎媛行动 "。
" 猎 " 的是 " 媛 ",也是所有可能被划上 " 媛 " 标签的女性。
从鉴 " 媛 " 到 " 猎 " 媛,一些人企图用各种各样的偏见和诋毁,给女性营造一个充满规训的环境。
不要她们自信、漂亮又优秀,而要她们乖巧、温顺又听话。
触犯了原本就含混不清的红线,就会变成他们口中的 " 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