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燕甚至选择成为一名真正的「十元店」性工作者。
去真切体验她们特殊的工作环境与不为人知的心理状态。
并将自己的经历在网络上直播。
面对被各式羞辱、攻击、质疑包裹着的当事人,主持人曾子墨的态度却十分缓和。
比起质疑叶海燕哗众取宠,她更想知道叶海燕是否也会害怕。
比起鄙夷,更愿意探究整个群体真正的内心想法。
而正是这样有温度的提问,挖掘出了更多意想不到极具价值的内容。
就比如,性工作者长久以来被打上「放荡」的标签。
但实际上,现实中的她们,意外地非常保守。
「念叨的都是她的家庭。」
经济状况和生存条件不容乐观。
身体不舒服,根本不舍得去大医院。
害怕万一真的确诊,而自己又无钱医治。
叶海燕提倡性交易合法化的初衷,是为「保障性工作者安全与利益」。
对此,节目组并未急着推翻,也没有硬上价值。
而是在结束语中,呼吁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
这种平视相当可贵,却是彼时新闻节目的常态。
《社会能见度》的节目单,已经定格为那十年间的社会备忘录。
记录了当年闹得满城风雨的「毒奶粉事件」。
以及早已成为形容词的年度热句「我爸是李刚」。
这也意味着,节目针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追踪和报道从未缺席。
正如曾子墨所言:
「有些人认为曾子墨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我却一直认为那是责任心。我有专业的财经知识,敏锐的触角,坚定的判断力和高度的社会良知。同时我也有呼唤正义的责任。」
即便是「医患关系」「钉子户」这类敏感议题,节目也毫不避讳。
而且早在数年前,就针对「留守儿童性侵」这一鲜为人知的隐晦罪恶进行过详尽的追踪报道。
这种诚实的记录,也被时间蒸馏出一种无法复制的可贵。
与此同时,《社会能见度》有一种珍稀的旁观视角。
它起底社会不为人知之处,但保留着新闻行业的核心标准。
只呈现不评价,抽丝剥茧之后,留给观众评说。
在当今充斥着各种情绪化导向性用词的舆论环境中。
这一点克制,反而营造出一种开放式的公平。
这也是为什么,这档节目能在当年播下新闻理想的种子。
让许多年轻人,有了成为一名新闻人的梦想。
网络时代,各类新闻事件频出。
信息爆炸,场域狭窄。
人很容易迷失其中,被一家之言影响判断。
或许此时,这档停播已久的古早节目,能带来一点朴素的提醒:
在节目中所呈现的昔日舆论场中。
情绪发泄与价值判断比比皆是。
这类信息早已被大浪淘沙,淹没在洪流中。
而平视倾听、认真追问、理性思考,穿过时间仍有效力。
但可惜的是。
这份思考力似乎也与这类节目一起,在当下变得越来越稀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