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用提剧中的寿司,木屐等元素了。
只有一两处相似还能说是巧合,但一直失误很难不让人怀疑就是故意。
也有人将愤怒的火苗烧至演员本身,但对个人追着怼着骂的情绪扩张并不可取。
而即使质疑声四起,剧方却没有做出丝毫回应,随后一天八集,火速完播,妄图抽身。
无处不见的日系元素,在皇宫里显得不伦不类。
虽说是架空剧,但其大背景仍然是我国传统历史的影子,落点也是权臣、皇帝与皇后 ......
正如网友所言:" 干脆说自己是大河剧(日本放送协会(NHK)电视台拍摄的历史剧)算了 ",标题就叫《我叫刘金凤子》,这样一来大家知道是日本题材,那咱们还能敬你是条汉子。
但错就错在,其明明是中国的胆,却硬要糊上日本的表。
随后人民文娱也就此事发表微博,称 " 古装剧不得随意化用模仿外国风格样式 ",也算正式回应了这件事。
直到近期,《我叫刘金凤》才疑似下架。
影视剧,绝不仅是故事和视觉的事,还是文化和价值观的承载。
我们回顾曾经那些惊为天人的道服化设计。
87 年的《红楼梦》,在导演编剧们在查阅清史,请教红学家,才最终将服装造型实现高度还原。
林黛玉高洁清雅的气质,薛宝钗的温柔雍容,王熙凤的泼辣大气,无不在道服化的精细上实现完美诠释。
好的道服化,一定是加分的。
拿被各位盘包浆的《甄嬛传》来看,其服装造型的细致是剧中的一大亮点。
华妃娘娘的衣服华丽富贵,性格相应的嚣张跋扈。
甄嬛前期服装素雅低调,暗示着她藏起锋芒,只求平安的内心戏,后期回归,服装造型大有变化,叙述着人物内心的转变。
再近期一点的剧。
《如懿传》里服化道搜集大量历史资料,尽量还原了乾隆时期服装造型,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知历史氛围。
《清平乐》搜集大量资料,尽量还原了大宋服饰造型,让观众在观剧同时,实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普及。
相反,如果将这样的日本元素放在影视剧中潜移默化,那么对我们民族文化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信仰。
" 要想打败一个国家首先就要灭掉这个国家的文化 ",历史文化的事,容不得松懈。
全网下架,我只想说活该
众所周知,国产剧文化输出最强的就属古装剧了。
古装剧中的经典造型能引起软性文化输出,但如果参杂他国文化的古装剧形成一种对历史的模糊淡化。
在古偶剧的过往中,以倭代华可以说得上屡教不改。
在之前热播的《风起洛阳》里,用到了日本狩衣充当圆领袍。
再早一点,《武媚娘传奇》中,武媚娘的妆造抄袭了日本舞姬,《美人制造》的日系十足的帽子,《刺客聂隐娘》中的服化道也是倭里倭气的。
本着对明星的喜爱或者对剧情的追捧,有人认为追究道服化问题:" 一则是大惊小怪,我们要有文化自信 "。
但 " 文化自信 " 用在影视剧混淆我国服装风格样式中,本身就是一种偷换概念。
我们能够接受外来书籍、国外的产品等在中国传播销售,我们也可以学习、认可其技术优秀的方面,我们对于外来文化有足够的包容性。
但影视剧道服化的问题很严肃。
影视剧内容不重视就跟毒教材一样,会对我国历史教育形成错误的引导,他们会模糊真正的传统文化。
可竟然还有人愤愤不平:" 可是因为这些就毁掉所有投资和浪费所有人心血,这样的影响不恶劣吗 "。
无论怎么说,这位网友还是挺善良的。
这事吧,导演要这么干就得敢于承担后果。
影视剧的道服,往严重了说造成不可挽救的形象,对后代的历史教育问题存在误导,对后代的文化教育影响深远。
导演偏要反其道而行,只能说又蠢又坏,居心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