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爱明星,形式各不同。
文|周亚波
在互联网创业成为全民话题的时期," 社区 " 曾被评为 " 产品 "、" 平台 " 之后的第三形态,也是级别最高的形态。
不论这样的赞誉是否成立,社区也确实具备着一些显著的特点:例如,社区往往能用相对较低的运营成本,去抵消相对较高的内容成本;社区 " 拉新 " 与 " 促活 " 互为表里的关系,让理想中的 " 滚雪球 " 时有发生。
我们也已经看到一批图文和视频互联网社区成长起来,并且各具特色,不论是从 SNS 时代中走出,并仍然具备生命力的微博,还是短视频时代的弄潮儿抖音、快手,抑或是从消费种草和青年文化中成长,如今已经意图成为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渴望打碎滤镜、走向泛人群的B 站、小红书," 社区大战 " 仍然是热闹的。
另一条线是,不论是微博最初对新浪博客时期 " 明星战略 " 的延续,抑或是抖音快手时常隔空打响的 " 明星争夺战 ",乃至时常与明星产生交集的 B 站、小红书,明星(如无特殊说明,本文特指娱乐明星),这一和社区形态共享着流量、用户黏性等关键词的 " 内容品类 ",一直和社区有着微妙的关系。
最新的案例是,藉由新专辑发布之时机,快手耗费极大资源宣传 " 周杰伦直播 ",更多人也因此知道 " 周杰伦唯一中文社交账号在快手 "。
周杰伦快手账号
但另一方面,这实际上已经是快手两年前极力宣传过一波的 " 资源优势 ",作为短视频社区的典型代表,按社区形态的优势,到这个阶段,周杰伦直播应当快速、自然发酵,作为社区主体,快手到了坐享其成,没必要再 " 下功夫宣传 " 的时候。
如此,我们去理解不同坐标系当中社区和明星的关系,就要先从这五大互联网社区本身的性质说起,它们在图文与视频、订阅流与信息流,乃至 " 社区完全体程度 " 本身的区别,早就了它们如今与明星生态的交织。
一定程度上,我们理解明星,也能理解社区,反之亦然。
图文与视频
不少人已经逐渐相信的一个观点是,视频比图文更高级,更先进。遑论视频化的 " 明星内容 ",理论上也更接近想象中 " 用户与广告主喜爱的内容 "。然而,至少在 " 五大 " 当中图文光谱更重的微博小红书,却依然是 " 明星内容 " 的极大受益者。
微博脱胎于 " 新浪微博 "。更早的博客时代,新浪在博客大战当中胜出," 明星 + 草根 " 战略就成为了这家公司的标杆战略,2009 年,顺应着移动互联网浪潮和信息碎片化趋势出现的新浪微博,最初继续沿用 " 明星 + 草根 " 战略,并迅速获得成功。
一方面,明星们继博客之后继续自我祛魅,最早玩微博的明星,完成形象加分;另一方面," 全民织围脖 "、在微博上分享生活的现象,也让微博率先拿到了一张移动互联网的门票。吴晓波在《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一书中表示," 不夸张地说,微博是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第一个全民产品。"
然而,微博的 " 衰退管理 " 比预期更早地到来。微信朋友圈的开放,至少是夺走了微博很大一部分 " 分享生活 " 的份额,也激活了人们在私域进行内容分享的习惯。
这里的 " 衰退管理 " 并非贬义,是因为在 2012 年同年,微信推出朋友圈半年后,微博就宣布将商业化和技术团队进行整合,王高飞成为微博商业化和技术的双料负责人,并在 15 个月后成为微博 CEO。
在王高飞手下,微博的变化延续至今,微博迅速从 SNS 时代过渡到一个 " 社会与明星话题的资讯平台 ",其社区形态则成为支撑 " 平台活力 " 的源泉。尽管外界对王高飞对微博的改造褒贬不一,但事实上,超话、热搜等泛娱乐产品,明星流量的商业化(甚至促成了流量明星、粉圈等形态的诞生与发展),是堪称教科书一般的衰退管理,也延续了微博的生命力。
这一过程当中,明星成为了微博的拳头产品。微博每年举办 " 微博明星夜 ",有娱乐经纪从业者告诉毒眸(ID:DomoreDumou)," 微博明星夜 " 几乎是当下明星重视程度最高的民间晚宴,足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