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顾问跟组的重要性由此体现。《急诊科医生》请来了协和医院急诊科的一位医生和护士,跟组拍摄两个多月,他们既要在拍摄现场随时调整演员的动作,看 X 光片有没有拿反,除颤的时候有没有脱掉衣服,同时也要纠正剧本中不合理的台词和病例。演员们最怕不拍戏时接到医疗顾问的电话,那意味着刚背下来的、带着拗口专业术语的台词可能要重新调整,再背一遍。
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跟组拍摄
拍不好才是常态
即使上述的因素通通就位:有一位专业出身的编剧、做了大量调研工作、拍摄场景和器械都足够专业、有医疗顾问全程跟组,但过往医疗剧能做到叫好又叫座,尤其在专业度上获得认可的,仍然是凤毛麟角。
评分方面,国产剧 9 分以上的医疗剧,仅有一部 2005 年拍摄的《无限生机》。《心术》豆瓣 8.2 分,其关注医患矛盾的剧情也在网络上有较高的讨论度,但收视率并不算高,在当年卫视电视剧收率排行中未能跻身前 20。
有医疗顾问全程跟组的《急诊科医生》在豆瓣仅有 6.2 分,虽然该剧细节专业,但剧情却被不少豆瓣网友质疑 " 狗血 ",收视率在当年表现也不算优异。
可见,即使打好了专业基础,医疗剧涉及的题材在带来高情感浓度的同时,也存在一个平衡问题:如何处理好医院这个场所下 " 极致冲突 " 和 " 现实共鸣 " 之间的关系?
文娱产品是现实的镜像,一个时代的剧集多多少少会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样貌,医疗剧的描写重点也随着社会对医疗事件关注方向的变化在调整。
在 2001 年《永不放弃》以前,医疗剧的主题通常是呈现 " 高大全 " 的理想化医生形象,从《永不放弃》开始以后,电视剧中的医生慢慢不再脸谱化,而是成为一个在生活中也有焦头烂额的事情要处理,在工作中也常常陷入两难境地的 " 人 "。
21 世纪以来,医疗市场化程度增加,背后的问题也在肉眼可见增多,社会新闻中有关医疗黑幕和医疗体制弊端的报道层出不穷,这也影响到了电视剧的创作。2005 年播出的医疗剧《背后》,就在剧情中呈现了医药代表通过钱色交易贿赂医生、患者因贪慕钱财敲诈勒索医院等剧情。《心术》播出的 2012 年,是 " 医患矛盾 " 话题的巅峰,剧中也有女主角为了保护被殴打的同事冲上前的剧情。
2014 年开放二胎后,产科医生成为热门书写对象,接连上了两部《产科医生》《产科男医生》,第二年还有《爱的妇产科》。
此时," 青春化 "" 偶像化 " 的风也吹到了医疗剧,虽然阵容里没有当红偶像,但故事里的言情不会缺席,主角也往往是一水的 " 青年医生 ",重点是呈现他们在一次次医疗案件中的自我成长。
而从 2017 年的《急诊科医生》到 2022 年的《关于唐医生的一切》," 海归医生 " 与国内医生的磨合,也是常见剧情。" 海外背景 " 通常是主角光环的一部分,作为他们不循常规,敢于尝新,能力超群的解释。
《关于唐医生的一切》
就像医疗剧主创们在阐述自身创作时,总要提及深受美剧影响一样。
模仿与市场
医疗剧的 " 难拍 ",是因为它从前期撰写到后期拍摄再到演员表演,都提出了职业化的高要求,但凡有一环掉了链子都很难立住。它也因此成为一个剧集市场成熟度的试金石。
放眼国际,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电视剧市场开始出现一部大热的、成熟的医疗剧 IP,往往说明这个市场有了集中、合理分配专业资源的能力,并且能把一个有大众认知门槛的职业做到引发社会共鸣。
1994 年,医疗剧《急诊室的故事》在美国播出,第一季就成为了全美年平均收视率的第二名。随后,该剧一共播出了 15 季,至今保持着艾美奖的提名纪录:117 项,并获得 22 项艾美奖。此后,《实习医生格蕾》《豪斯医生》《良医》也成为播出多季的经典医疗剧 IP。
《急诊室的故事》
美剧的类型化拍摄风格也影响到了国内。2001 年《永不放弃》编剧点点在接受采访时对此则直言不讳:" 故事是抄的,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