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主流恋综的主角,无一例外都是社会精英、名牌大学毕业生、各种海归、富二代、企业老板。
没点 title,你都不好意思住进节目组的精装样板房。
上下滑动查看全图
这些选人标准和设置,无一不在宣告一种刻薄的理念——
非精英阶层的爱情没有审美价值,也没有被看到的必要。
国产剧同样,若非都市丽人、精英中产,是不配当主角的。
社会题材剧。
女主角不是高级知识分子,就是企业高管。
再不济,也是个有四、五套学区房的。
聚焦升学苦恼和鸡娃教育,聚焦的,也是海淀顶级中学的升学苦恼和鸡娃教育。
都市大女主剧。
男女主都是名牌大学高材生,后来双双就职金融街。
聚焦的全职妈妈困境,聚焦的,也是一毕业就能进头部企业的,精英全职妈妈的困境。
时装恋爱剧。
女主不住精装样板房,红酒杯豪车红底高跟鞋全副武装。
哪里够格谈独立女性人手一段的姐弟恋。
穷人在这些剧里都成了贪小便宜、计较功利的丑恶代表。
他们的形象,通常都是觊觎富人财富,渴望在有钱人身上薅羊毛的无赖。
不是剥削在大城市工作的女儿恶妈妈。
就是嫌贫爱富,一心高攀白富美的凤凰男。
恰如著名影评人毛尖说的。
这几年,我们的影视剧,又把心机和穷人进行了链接,把天真和富人进行了捆绑。
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是把物质水平,当做了一个人道德水平的佐证。
富人富有,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努力、道德水平和人格品性,全部优于比他们穷的人。
而穷人贫穷,则是因为他们又懒又菜还要酸,计较、自私又品性低劣。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桑德尔《精英的傲慢》,其实就提到一个观点:
社会上层精英们的成就,并不是依托于绝对公平的努力。
家世、机遇、外貌,这些因素的分配,在一个人取得世俗的成功上,显然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甚至是天赋、健康,在每个个体的分配上,都是严重不均等的。
它们都属于 " 个体无法控制的因素 "。
而,既然没有绝对的公平,既然很多促成成功的因素,都不具备纯粹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一个人取得的成就,在道德上就没有绝对的合理性。
" 市场驱动的社会会慷慨地给予成功人士巨额报酬,从道德上讲,我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这些有才能的人理应得到这么多报酬。优绩至上伦理的核心问题是这样一种理念:我们不应基于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而得到奖励或受到阻碍(滞留底层)。"
身为成年人的我们,其实大部分都已经和 "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 这个事实和解。
但和解,不等于认可这种不公合理。
只不过既然这种不公,很难人为地去平衡,继续在实操上纠结,反而容易陷入绝对公平主义。
那么至少要观念、情感上做到一点。
那就是,当一个人获得了越大的权力,取得了越大的成功。
那么,TA 应越要懂得谦卑。
越应该时时记得,他成功里那些幸运的因素,进而对这份成就和社会地位心怀敬畏。
但如今我们所处的现实,却与之恰恰相反。
处在上层的精英者们,非但对成就没有谦卑敬畏。
还要反过来蔑视那些,也许只是在先天因素上比自己不幸的下层。
同时,很多明明身处中下层的人,也会反过来为上层精英者们的傲慢拥护,在精神上成为精英,贬低与自己一样被侵占社会资源的底层。
这就构成了全社会一种自上而下,绝对慕强、慕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