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剥离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仙侠剧便会失去仗剑走天涯的情怀和意境。
从这次《还魂》的播出反馈可见,不顾历史文化环境地照搬势必会带来风险。
既完全无法去除「中国风」的观感,也呈现了水土不服的窘迫。
结果就是两国观众都在吐槽。
想啃下这块蛋糕,并非易事。
韩剧如此,国产剧又何尝不是呢?
《还魂》的崩坏,实际上也反射出国产仙侠剧的问题——
「侠」字丢失,内涵不再。
取而代之的是喧宾夺主的感情戏。
而这种精神内核上的简化,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借鉴」的难度。
让仙侠剧成为了一种可复制的快消品。
正如当下的国产古偶剧,每年都会制造出大量的流水线产品。
披着修仙、救世的皮谈恋爱,内容高度同质化。
甚至有些剧连中国风的外壳都已经不再延续。
让主角穿起了日式服装,吃起了寿司。
《我叫刘金凤》
至于这次迪奥抄袭风波,《国家宝藏》《清平乐》的服装指导、服饰史学者陈诗宇提出了很犀利的观察:
十几年前,传统服饰圈子内就已经注意到马面裙,但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马面裙太「老土」。
讽刺的是,反倒是迪奥抄袭事件,令很多人认识了马面裙,扭转了很多人对传统服饰的刻板印象。
但,「为什么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件事?为什么需要外国人来点醒?」
来源:新闻晨报
正像《还魂》抄袭事件当中。
当苦古偶烂剧久矣的我们,同仇敌忾地批判这部剧时。
反倒也借这部剧,更清楚地看到——
传统文化内涵的缺失,究竟是多么致命的打击。
《还魂》还会推出第二季。
而类似的缝合剧,日后势必也会再次出现。
批判文化挪用现象,当然是有意义的。
但正向的输出,更加不可或缺。
优质的作品,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回击。
唯有持续稳定的输出,才能向观众、向外界喊话:
真正的文化结晶,是「抄」不走的。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