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最近,围绕某流量明星被国家话剧院录取,获得一级演员岗编制的新闻引发了舆论的广泛热议,中间穿插关于“小镇做题家”和流量明星作比较的讨论,推动着舆情急速升温。随着7月15日公示结束,国家话剧院给出的情况说明并没有起到平息舆情的作用,反而再度把舆论推向了第二波高潮。
当然,在这样以亿计的参与者大规模讨论中,肯定会有一些杂音、一些情绪化的声音、各种趁火打劫蹭热度。如果我们尽量排除情绪,用理性客观的态度去认真讨论这件事,应该如何看待?
乍一看,这似乎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情,和我们以往讨论的那些国际大新闻相比,它极其微观,甚至在一些人看来是细枝末节甚至习以为常的事。但是在我个人看来,这件事涉及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就是“公平”。正如《让子弹飞》中姜文饰演的角色在上任鹅城时说的要办的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这里面涉及的公平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合规意义上的公平。做这件事有没有依据?当事方能不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依据?就录取这件事而言,这次国家话剧院的声明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从合规性来看,至少目前的调查结果看来,这套流程客观上没有违纪违规之处。
但是从舆情的反应上来说,我们发现,人们追求的公平不仅仅是这种程序意义上的公平。很多时候公平作为一种价值,我们追求的是某种结果——这种结果不仅是客观状态还有主观认知。
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在我们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对于考试作为阶级上升的通道,在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群中推动公平所起的作用有一种特殊的认知,这种特殊的认知作为一种集体的记忆是嵌入在我们的基因当中的,平时也许你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但是一旦被激发,就会出现这次事件刺激之后涌现上来的那样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加持下具有更强的合理性。
除了历史因素,更重要的是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新中国,就像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这里面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包含的一个要素就是公平。
不说它是全部,也不说它是唯一,但它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离开了它,很多东西都无从谈起。
正因如此,网上很多讨论者认为这件事“关乎国本”,有人说这是危言耸听——有那么重要吗?这可能只是一个个案。但事实上这恰恰是大众的基本认知,是群众的心声,这种心声必须得到尊重和有效的反馈。
我对这一类事件的基本认知是:如果一种现象、一种做法,它的程序被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认为是不公平的,它导出的结果是不好的,大家是拒绝接受的,但是这套做法却符合规定的,那么这种“合规的不公平”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就是所谓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里的“矛盾”。我们需要去面对和改进,即使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这种合规化的不公平涉及到微妙的、复杂的、系统性的利益调整。但是我们要正视它的存在,而不能无视、甚至蔑视它。
为什么大家觉得一个流量明星通过这种考试方法获得国家剧院的编制是不公平的?
首先,最核心的一点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大家本能地是拒绝赤裸裸的“赢者通吃”的。就像胡锡进在微博中发表的观点中提到的,这件事,很难说任何一方有错,但是双方确实起了冲突。为什么?因为当我们看到流量明星已经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获得了天价的超出常人想象的财富之后,还要跑来进入到一些留给其他人的阶层上升通道来挤占资源。而这种行为在中国当下的具体时间环境下又进一步发酵,也有其特殊的背景。
如今我们谈年轻人的内卷、谈被数据证实了的青年人群体中相当高的失业率、谈日趋艰困的公务员考试——虽然这件事涉及的是演员岗位,但是对于并不拥有同等社会资源和经济收益的普通民众而言,他们眼中看到的就是自己面前的一个东西被拿走了,这个东西的减损对这群人来说心理上受到了巨大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