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伟大的电影,总会有几个经典的镜头反复照进现实。
比如昨天出现在朋友圈里的故事。
让不少人想起他——
△《当幸福来敲门》
男人落魄到极点,带着孩子在地铁卫生间里躲藏,同时不忘捂着孩子耳朵让他安稳入睡。
电影里,凭借强大的亲情,这个父亲最终触底反弹,敲开了幸福大门。
但现实,更像一个无解的死局:
为什么一群生理心理健全的普通人,要选择在公共卫生间的马桶上 " 安家 "?
故事大多数人已经清楚。
因为 " 历史阳性 ",简单说,就是曾经感染过新冠,进入过方舱,一群底层务工者,被排斥在就业市场之外,只能在机场、地铁、车站的走廊、厕所里,蜗居,流浪,进退两难。
进,无法务工,没有收入,在大城市每天都是成本支出。
退,如果有饭辙,谁愿意背井离乡?
更难过的是,用人企业在短时期内对此,也有些束手无策。
因为疫情反复,也为了复工安全。
虽然健康码已经转绿,但也只能给曾经的病患一步步在心理加上码。
幸好官方已经第一时间给出声明和保障:
但歧视这事,总是比生物性的病毒更具传染力。
眼下这群受害者被看见了。
但 Sir 忘不了另一群受害者,仍持续被舆论围剿。
01
唐山。
打人事件引起全网关注后。
最早引起 Sir 注意的,是烧烤店。
事发后没几天。
新闻曝光了老板娘哭诉被网暴的新闻——
网络上大量的咒骂,极大地影响了烧烤店老板娘的生活。
不仅如此。
在线下,事情更加严重:
路人撒尿,放哀乐,写脏话。
很快,这家烧烤店不仅正常营业做不到,连店面都拆除了。
大家的愤怒和不满,Sir 能理解。
可老板娘和烧烤店,有错吗?
甚至,老板娘本身还是拉架的一方。
为什么会波及到他们?
Sir 不懂。
无独有偶。
伦敦男孩(Boy London)。
一家创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装品牌。
从 2008 年进入内地市场以来,一直正常经营,人畜无害。
结果,因为唐山打人的暴徒中有一位穿着这个品牌的衣服。
部分人就像终于盯到了鸡蛋上的那条缝一样——
冲进了品牌方的直播间,把那里变成了战场前线。
反复刷着 " 恶霸同款 "" 寿衣 " 之类的恶意留言,让负责卖货的女主播不知所措。
最后都急哭了。
而罔顾品牌方第一时间的回应:
这事,就算掰开了说,揉碎了说。
跟品牌有关系吗?
跟主播小姑娘有关系吗?
但,他们不在乎。
不仅品牌方,消费者也遭殃:
唐山事件发酵后,一名男顾客连夜把家中该品牌的几件衣物处理掉。
乃至有人给该品牌直接定了性," 纳粹的文化 ",引得一众网友点赞。
这种蹭热度式的施暴。
毫无半点逻辑。
既然施暴者的衣服都被 " 扒 " 了,那他的家人就更逃不了了。
主要施暴者之一的陈某志妻子说自己女儿在校内校外遭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冷眼、孤立、排挤,不敢再去学校。
面对陈某志妻子的说辞,网友们继续冷嘲热讽。
甚至,有人声称 " 就得让他们看着自己的女儿被狠狠折磨 "," 家人受到网暴就是活该 "。
正如衣服不能选择给谁穿,小孩子也无法选择一个不会打女人的男人成为她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