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跟长相有关,传统椭圆形的脸蛋、薄薄的唇,是漂亮的,可演小姑娘不显天真,演大女主又不够凶狠。
看起来总是外强中干,早些年的角色也大都是帅哥美女戏里那个咋咋呼呼、风风火火、吵闹不休的女配角。
后来开始演各种城里小媳妇儿,她身上那种矛盾感,刚好跟 " 媳妇 " 的身份融合在一起。
不亲不远,半土半洋,带着点讲究和浪漫,又袒露着小市民的精明和功利。
《双面胶》《家事如天》《媳妇的美好时代》,说舒适区也好,套路戏也罢,反正一部接一部,斗婆婆斗小姑斗丈夫,把她从女配变成了女主,变成了 " 国民媳妇 "。
这两年跟黄磊拍的小系列,与当年那一批媳妇剧阶层不同,可斗来争去的焦虑内核始终一样。
不是没有跳出来的尝试,她拍了不少行业剧,不围着灶台和客厅那一亩三分地,也试着去演各种流行的职业女性。
可惜,一离开小媳妇的保护壳,她身上那种一直以来的矛盾感再次凸显。
比如《红海行动》,票房三十几个亿,没几个观众记得主角里面有个海清。
甚至不少影评直言,看到海清就出戏,说什么台词都觉得她要找茬吵架。
不是不够努力,这造型也算豁得出去,且还听说,她为了拍这部戏受了不少伤。
可突兀感还是无法掩盖,一个痛失丈夫孩子的战地女记者,在分秒必争的战场上,情绪拉扯到极限时,对崩溃的表达只是锤了一下墙。
飒爽、战地玫瑰这样刚烈的形容词,在她身上无法安放。
如果让我来总结这些角色的共同点,大概在于 " 输出 " 二字。
海清说当年《双面胶》的导演看中她,就是因为她说话快、吵架快。
这些年,镜头前的海清,一直在永无休止地输出。
无论是电视剧里喋喋不休的买房儿媳、鸡娃妈妈,还是综艺里大喊 " 你是我的神 "、" 师父你那时候为什么不许我们谈恋爱 ",海清的嘴从不停下。
急于表达、急于掌控,所有情绪都是外露的、不遮掩的。
这种形象有过一段很流行的时期,可这两年,互联网的风向早已转变,爱表达是 " 戏多 "、为你好是 " 爹味 "、求上进是 " 内卷 "。
我总认为,观众对荧幕形象的喜好其实跟现实生活脱不了关系。生活平静的时候就爱看鸡毛蒜皮,卷不动的时候就烦贩卖焦虑。
而一度成为中产焦虑代言人的海清,越是频繁输出,就越是悬浮无趣。
直到如今她安静下来,放弃用精致和上进来装点自己,去成为贵英。
或者说 " 贵英们 "。
有个很有意思的对比,在 8.4 分的《隐入尘烟》上映前,海清还播了一部《心居》,又一个当媳妇要买房的故事,豆瓣仅有 5.6 分。
这样的故事大家都看出包浆来了,口碑不及格,可海清在其中有场吃饭的戏意外出圈。
她去送外卖,赶时间在路边吃盒饭,一边看手机消息一边狼吞虎咽,喝水也不放下饭盒,抽出一只手拿过旁边的水杯,往膝盖中间一夹固定,拧开就喝。
灰头土脸狼吞虎咽的吃法,不需要台词辅助,也能让人相信这是个真打工人。
这个镜头,是我第一次在她身上看到不遮掩、不修饰的土味。
没有用小媳妇的上进心去中和,也没用记者、护士之类的职业身份来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