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的时候,黄磊就喜欢逗同寝室的朋友叫自己"爸爸",一心盼望着赶紧长大。
后来他真的从"青年"走到了"中年",也真的成为了父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他"爹味十足",他也愈发想念年轻的自己和从前的那些人:
"1990年的时候,特别喜欢李宗盛的《寂寞难耐》,觉得到了30岁是一件很厉害的事儿。老想着赶紧长大。结果那天我陪着多多去学校,看学生在操场上跑步,又觉得年轻真好。"
《小敏家》之前,黄磊极少有失手的时候。明星教师、"神算子"、好男人、黄小厨……他身上的标签很多,可翻车的很少,"完美"与他紧密相连。
可到了50岁时,黄磊开始面临"信任危机"。
《小敏家》高开低走的口碑和与以往高度雷同的角色设定,让舆论对其塑造角色的能力产生了质疑——
抛开"演技"这个极具主观色彩的议题,观众更想知道,他是否还可以演绎"黄磊式好男人"以外的角色。
黄磊《小敏家》剧照
探讨大概从6年前就开始了。
2016年,黄磊成为《小别离》里的"方圆",3年之后,他又以同样的名字出现在了《小欢喜》中。
实际上,两部电视剧在情节设定和人物关系上都没有太大的关联,可男、女主角的名字"方圆"和"童文洁"却被沿用了,对此作为《小欢喜》编剧之一的黄磊给出的理由是:
"它们都是最普通的名字,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用‘圆’和‘洁’取名的人。"相比单一的角色,他更希望观众通过剧中人物看见现实的生活。
在他看来,这也是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最重要的元素——对当下的生活有观察、有思考。
于是在《小别离》和《小欢喜》中,那些专属于黄磊本人的生活痕迹清晰可见。
黄磊、海清《小欢喜》剧照
和两部剧中的方圆一样,现实生活中的黄磊,同样看重家人与朋友。
大女儿多多上中学之前,他和家人一直住在北京郊外的一栋别墅里。房子离城市很远,不远处就是山,除了万不得已,他不进城、不做任何不必要的约会,日常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厨房做饭炒菜,以及陪着家人做面包和曲奇饼干。
不用拍戏的日子里,黄磊喜欢将好友叫到家中聚会,那些朋友也是邻居——因为极喜欢聚在一起的感觉,多年前他们在同一处购置了房屋,而这其中就包括了著名小提琴演奏者吕思清。
黄磊、吕思清
安逸且自由,平静并精致。
这是黄磊向往并正在经历的生活,他将其写进剧本里,于是一个现象出现了,在他参与创作的作品中,观众从未看到过真正的"穷人"和"困顿":
在北京手握5套学区房的母亲、花几万元钱给女儿买生日礼物的父亲、将出国留学和考清华、北大挂在嘴边的孩子,以及月收入几万元的"最普通"的方圆和童文洁……
这些都是曾出现在黄磊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却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
黄磊、海清《小别离》剧照
悬浮的"现实主义"在《小敏家》表现得更加明显。
出演剧中陈卓一角时,黄磊刚好50岁。
作为总编剧的他,试图在这个年纪以"过来人"的视角,探讨中年人的爱情和抉择,但结果是,那些他拼命想要展现的纠结与无奈、救赎与和解,观众近乎一个都没有看到。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完全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八点档狗血剧"。
为了替父还债,逃课去网吧做游戏陪练,高考前仅念了几天复读班,就顺利考上清华大学的儿子;
由于流言蜚语离开老家,独立生活十几年,结果连煎鸡蛋都没有学会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母亲;
年逾三十,离婚后被"富二代"新男友甜言蜜语迷惑,二次闪婚后又遭受PUA的小姨;
人到中年辞职创业,在即将事业爱情双丰收时,被确诊患癌的父亲……
仅看《小敏家》中的角色设定,问题显而易见:将过多标签贴在同一个人物身上,只会模糊重点,让人觉得冗杂和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