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剧情设定上,作为总编剧的黄磊也选取了一个极为"讨巧"的方式,即,无论过程多曲折离奇,但最终一定是完满的结局。
黄磊、周迅《小敏家》剧照
实际上,黄磊的选择并没有错,因为如今绝大多数的影视作品,都采取了相同的叙事方法。
在参与《小欢喜》的剧本创作时,黄磊以朋友"王姐"为原型,撰写了刘静(咏梅饰演)一角——一位温柔、能干,却罹患癌症的母亲。
《小欢喜》咏梅饰演刘静
只是和电视剧中人物的结局不同,真实的王姐没能等到一个"康复出院"的结局,她于2015年年初长眠,留下了伤心的丈夫和尚且年幼的孩子。
为了弥补现实的遗憾,黄磊选择在剧中给刘静一个完美的结局,他将这种消解苦闷的行为,解释为"电视作品需要慰藉人心、朴实",所以他不喜欢太赤裸的冲突和遗憾。
黄磊、海清《小欢喜》剧照
一边强调"真听、真看、真感受",一边又为了迎合"大团圆"有选择地放弃现实性。
这样的黄磊看起来是矛盾的,同时也是自洽的。
按照他的理论,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创作核心,如果是感受与思考眼下真实的生活,那他描写出的"小欢喜""小别离""小敏家"就是他看到的现实。
就像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无法理解何为食不果腹;未曾经历过困苦与挫折的黄磊,也无法解构遗憾与挫败的形状。
黄磊、张子枫《小别离》剧照
"他从小优越惯了。"这是孙红雷对黄磊的评价。
在孙红雷看来,好友黄磊是"极限男人帮"中最无法接受背弃与失败的人,因为那都是他从未经历过的人生。
黄磊极其热爱戏剧,为此他和赖声川、孟京辉、陈向宏共同发起了乌镇戏剧节,不为赚钱,只为纪念和圆梦。
将戏剧放在今天,它已被划分到"小众文化"。黄磊曾一度无法接受这样的归类,"听见有人说自己4、50岁了,还从来没进过剧场看戏剧特别不理解,因为我就是在舞台上长大的人"。
在沉迷扮演插科打诨、日日围着灶台和老婆、孩子转的"好男人"之前,黄磊留给人最深的印象是"文艺青年"。
1990年,黄磊刚刚考上北京电影学院,还没开学就接到了陈凯歌助理的电话。对方问他是否愿意到北京电影制片厂试戏,当时陈凯歌正在为电影《边走边唱》选角。
黄磊没在意,只觉得是件挺好玩的事儿,于是便蹬着自行车往制片厂奔。夏日里太阳大,他越蹬越烦躁,好不容易到了地儿,他推开招待室的门便喊:"谁是陈凯歌?他要见我。"
就这一眼,陈凯歌便认定了黄磊能演电影里瞎眼的徒弟小石头,"眉眼间有点忧郁,还楞杵杵的",太适合演文艺片了。
黄磊《边走边唱》剧照
演《边走边唱》那年黄磊19岁,一天表演没正经学过,但对于表演这事儿他再熟悉不过了。
黄磊的父亲黄小立是国家一级演员,在国家话剧院里忙活了一辈子。黄磊儿时没事儿便跑到剧团找爸爸,5岁那年为了"救场",他还男扮女装上台出演了一个龙套角色,那是他人生第一次登台。
演出忙碌,大人时常顾不上他,他便待在侧目条里静静地观察演员的一举一动,长年累月下来,对戏剧也有了了解——
日后,相同的经历也被复刻在黄磊大女儿黄多多的成长路上。
在黄磊、孙莉主演的话剧《暗恋桃花源》巡演时,多多时常会陪伴父母左右。剧目谢幕后,黄磊习惯隔着幕布听观众窸窸窣窣离场的声音。
每当这个时候多多也会跑上舞台,与演员一同庆贺演出成功。大幕落下,前方是掌声与事业,后方是热爱与家庭,"那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黄磊儿时登台剧照(第一排坐在演员腿上的"女孩")
黄磊的清高与浪漫都是与生俱来的,这是艺术家庭赋予他的天赋,也是时代给予他的气质。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正处于"文艺"泛滥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