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至于未来是否分道扬镳,选什么路,是什么下场,也还是未知数。
而历史的真实之处正在于,洪流之中的人们,也许并不知道自己会走向何方。
Sir发现,有人看年代影视剧,总喜欢拿"歪曲历史"当罪名。
那到底什么够得上是"歪曲历史"?
就像当时有人揪着《八佰》里一些细节不放。
"湖北保安团,实际是精锐部队,电影中变成了几个湖北散兵。"
"杨慧敏是走过去的,不是游过去的。"
"升旗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惨烈,日军没有出动飞机。"
你没有办法一条条辩驳这些指控。
因为当你预设了立场,它们都成了肚子里的一碗凉粉。
但是不是一五一十地还原历史,是不是一丝一毫都符合史实,在有的人这却是一种双重标准。
文艺作品不可能100%还原历史,也不在于尽可能还原历史。
那是历史学家,纪录片的事。
影视剧需要的是忠于史观,并拥有合理的创作空间,和与现实对话的力量。
说白了。
真的是人人历史都学太好了,对清末的各个人物了如指掌吗?
历史,不过是他们挑错的武器,是挥舞着,往文艺作品头上砸的大棒。
如果,连观众都不愿再给影视剧空间,急着去挑错误,搞审查。
那么可以想想看,演员们,创作者们,都会退回最安全的区域。
Sir想起2003年,网友提问导演张黎,你觉得《走向共和》对今天有什么意义?
张黎回应:"我觉得共和制出现在全球来说已经有200多年了,这个制度在我们看来无疑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制度,它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可能是最合理的。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制度下,作为中国来说,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是有意义的。"
△ 图源:新浪娱乐
2018年之后,记者再问张黎:
您为什么不再拍历史剧呢,比如《走向共和》这类的。
张黎略显无奈:那你觉得,《走向共和》探讨的东西还有人关心吗?
是啊,没有人关心了。
大家没有耐心再想从一段复杂的历史中获得更多东西。
而是急着想要一个简单明了的,敌我分明的答案而已。
说回这部新剧。
"人生若如初见"。
一部革命题材的剧,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
一群当年怀抱着救亡图存理想的少年,最后却被历史的洪流冲向了不同方向。
或许,最后成了水火不容的敌人。
这是历史的残酷,也是前进的必然。
但是,在他们后来兵戎相见的时候,是否还记得,他们当初也曾怀着同样的一腔热血,也曾团结一致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奇爱博士多店老板娘、M就是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