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嘛。
结果人家电影出来,就没有孙元良的戏份,只出现过两次他的名字。
第一次,开篇旁白客观表述,孙元良下令驻守四行仓库,没问题。
第二次,是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劝谢晋元团长撤退,说:"孙元良都留下你们自己跑了。"
这拍的不就和主流史观一致吗?这不就是谴责他是逃兵吗?
去年的一部《雄狮少年》,作为土生土长广东人的Sir看了根本没感觉到"辱",只看到国产动画的惊喜。
一部被央视认证,弘扬岭南民俗,展现草根逆袭的励志动画。
可是很多人就是不依不挠地说"夹带私货""辱华"。
今年初,年代大剧《人世间》大火,央视播出。
一家人破房搬新房,贫苦到富裕。
妥妥的"歌颂新生活"。
一听到迪士尼买下版权,再一看人家剧里还原的当年破旧的房子。
就爱揭露中国"又破又旧",迎合西方呗。
到了现在的《人生若如初见》。
Sir不是说没有任何细节瑕疵,但是剧情大方向上,男主从满清阵营,到看清清朝统治有问题,这就是大逆不道吗?
若三观真的如此不正。
那么当初是怎么备案和过审的呢?
《人民日报》为啥点名表扬?
一部作品审查上有没有问题,自然有专门机构判定。
但作为普通观众。
我们有什么必要用更严格的目光去审判一部剧?
Sir很反感在评价影视作品时,用所谓的"洗白"二字。
什么叫洗白?这是一种非常二元式看待角色和文艺作品的方式。
在洗白的语境里,人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你不把一个人写的一黑到底,就是在洗白。
白方的人也不能有一点黑,否则就是污蔑。
但真正的虚无是,不愿意承认历史的复杂,不承认需要不同的力量推动历史的发展。
一部好剧,要给观众带来的往往是从片面到复杂,从刻板到生动。
今天提到《人生若如初见》同样的时代背景,无法回避《走向共和》。
签署《马关条约》的李鸿章,就是千古罪人?
作为清朝"裱糊匠"的他,也有无奈。
作为"保皇派"代表的康有为。
甲午战败,他联合1300多名举人发动著名的"公车上书",反对清廷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政治运动的开端。
保皇派就没有一点值得被理解的地方?
再说光绪帝。
他是皇帝,但也强烈支持维新变法,重用康有为。
朝堂之上,破例给他一个六品小官赐座,让他畅所欲言。
这也是洗白皇权吗?
必须要说明,哪怕《走向共和》是豆瓣9.5的神剧,它所拍的也不等于真实的历史本身。
而是创作者一种理解,一种演绎。
能够启发我们,用不一样的方式去思考那些好像有了固定答案的历史。
历史里,没有所谓绝对的"好人""坏人"。
是所在的立场不同,想要找到自己认为对的路。
不要把人物当成片面的历史符号。
历史,更是由无数跌宕摇摆的细节构成。
清末的中国,处在一个非常混乱复杂的局面。
《人生》就目前来看,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揭竿而起的劳苦农民,满清贵族中的救亡人士,地主阶级里的觉醒乡绅……
他们都在乱世里,嗅到了民族的危亡。
各种思想,各种立场的人们,都在寻找民族救亡图存的道路。
同样,他们都存在自己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