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之后,海尔、五粮液、巨人网络等大企业,也开始在时代广场投放广告。
2014 年,随着京东、新浪、猎豹、途牛、聚美优品等中国概念股在美国上市,时代广场的纳斯达克广告屏也成了中国公司争奇斗艳的秀场。
由于最早一批在时代广场投放广告的,都是这些被人熟知和相对信任的大企业。
这导致一些崭露头角,准备大干一场的中小企业和个人,也对时代广场的广告牌萌生了兴趣。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给。
同一时期,许多办理海外广告业务的国内公司拔地而起。在他们营销下,在时代广场露脸等同于拥有大企业的公信力。
甚至是,广告屏已经超脱了广告本身,他们不断强调 " 世界的十字路口 " 属性,并一次又一次引用时代广场广告商 " 舍伍德股票 " 总裁布莱恩的话:
" 在时代广场上投放广告,已经超出了广告本身的范畴,这是一种实力和影响力的象征。"
· 一个做时代广场广告投放的公司,业务堪称一条龙服务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时代广场获取信任和影响力的代价,远比你我想象中要小得多。
千元产业链
在时代广场的纳斯达克屏露脸需要多少钱?
答案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10 秒仅需要 998 元人民币。
只露脸自然是不够的,许多承办类似业务的公司,大多也都有相同的增值业务。
而这些增值业务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塑造档次。
比如,会有专业摄影师和记者拍摄现场反馈的照片和视频,
· 图片来源于一家时代广场广告公司的网站
会有国内外数百家媒体对此进行报道,
甚至是,还可以雇佣专业演员冒充行人,并对其进行采访。
而这些增值业务,在一些广告公司的报价中,低到仅需要 6680 元人民币。
只用六千多元,你就可以让一个品牌 " 荣登时代广场 "" 强势登陆纳斯达克 ",并提升所谓的档次。
而这一切,都让我想起一部名为《梦想帝国》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以 2010 年前后中国西南地区房地产市场变迁为背景,介绍了一批啥也不会的外国人,如何在房地产市场中谋生。
影片中,这些白人被称为 " 白猴子 "。他们没有一技之长,仅靠着一张外国人的脸, 被开发商雇佣。他们时而扮成著名乐手,时而化身美国大使馆的外交使臣,甚至是冒充知名建筑工程师。
" 白猴子 " 们这样做,都是为了给楼盘站台。
无论什么地段,似乎只要宣传图上有张外国人的脸,那它就是黄金地段。
许多在时代广场投放广告的国人,内在逻辑与开发商雇佣 " 白猴子 " 相同。
花点小钱,赚取信任、档次和面子。
毕竟,繁华的时代广场就像是世界的中心,花不到 1000 元人民币就能站在这里,听起来并不亏本。
然而,事实上,除了面子以外,他们其实赚不到更多的东西。
在广告商的营销下,时代广场露脸的身份象征被无限放大,许多人被冲昏头脑,丧失理性,一心只想着拥有大人物的面子。
但没有里子的面子,就像是一张华丽的薄纸,一触就破。
于是,自然而然的,关于时代广场的一整条产业链,变成了一场圈内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