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车圈的小编辑,我跟同事们都很难不承认,今年中国车市的聚光灯,几乎被比亚迪这一家车企给占据了,即便是近些年大火的造车新势力和“特斯拉”们等,也都要通通靠边站。
的确,进入2022年以后,面对疫情的反复侵扰、供应链的承压,除比亚迪以外的车企,如大众、丰田、本田等合资车企,造车新势力以及自主阵营的传统三巨头(长安、长城、吉利)几乎都经历过“月度销量腰斩”的至暗时刻。

但在仔细看过各家车企的销量快报以后,你会发现低调的吉利,其实在闷声发大财。今年1-4月,吉利汽车累计销量为34.92万辆,同比下滑12.3%,其中4月销量约为5.47万辆,同比下滑40.4%。从乘联会公布的销量数据来看,吉利的下滑态势,其实会好于大多数同行。

而对于吉利而言,更重要的是它的海外布局正在有序展开,今年1-4月,吉利汽车累计出口量为49021台,同比涨幅为36.19%,其中四月出口量创历史新高为17492台,同比劲增103.92%。
当然了,如果我们仅看出口数据的话,那属实是格局小了,毕竟比起出走海外的“老大哥”上汽集团,吉利这点出口量确实不够看的。而吉利真正的后手在于,近些年的海外并购案例已初见成效,首先是欧洲、北美市场的版图,由沃尔沃、极星来支撑;东南亚地区市场则是依靠宝腾;中亚地区则是吉利主品牌与领克一起走出去。

与此同时,针对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美国市场的战略布局,吉利也在今年正式启动。自今年初传出吉利与雷诺合作的消息开始,小编就在持续关注吉利的动向,而在5月10日,双方正式签署了股份认购协议,吉利拟认购雷诺韩国汽车34.02%的股份,同时还会将CMA模块化架构导入至雷诺三星汽车位于韩国釜山的工厂。

要知道韩国离中国本土很近,即便雷诺韩国想要贴牌基于CMA架构打造的车型,也可以由生产成本更低、供应链更为集中的吉利中国工厂生产,再送到韩国市场在卖,所以吉利入股韩国雷诺,将CMA模块化架构借给雷诺造车的深层次原因,那便是:借道韩国,冲出亚洲,进军美国!
美国与韩国早于2012年签署了美韩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在协定中提供了这么一条便利:排气量小于3L的韩国汽车免征进口关税。也就是说吉利可以利用雷诺三星的釜山工厂,组装生产CMA车型,再借由该协定的便利,从而登陆美国市场。当然了,在如今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拜登是否会突发奇想针对吉利,突然修改美韩自由贸易协定,这一点谁也不敢保证;又或者是等吉利养肥了之后,再出手制裁,这些都是小编很合理的美式“民主”揣测。

同样的,在海外资本市场,吉利多年的布局也纷纷迎来收获,去年沃尔沃于纳斯达克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而此次沃尔沃的IPO项目,也成为2021年欧洲最大规模的IPO,同时也募集到23亿美元资金,其中有70%用于品牌的电动化转型,这进一步缓解了沃尔沃与吉利的资金压力。

而在近日,据外媒报道,吉利集团控股的极星汽车Polestar将在下个月于美国纳斯达克完成借壳上市,而此前(去年9月)专业机构给出的评估是:上市后极星的估值约为200亿美元,预计可募集总计10亿美元的现金。
可如今的美国“资本韭菜”们,因为相继被Rivian、Lucid、Nikola等美国造车新势力坑过之后,对电动车初创公司已产生了信任危机,加之BBA、福特、通用等传统车企正加速电动化转型,极星似乎已失去最佳的进场时机?

其实不然,极星背靠吉利与沃尔沃两大汽车制造商,同时又是一家有着瑞典汽车制造业背景的新能源品牌,比起Rivian与Lucid自然是靠谱许多。何况据吉利最新公布的销量数据显示,极星在今年1-4月的累计销量为13600台,创下历史新高的销量数据;前四个月累计订单量为23000台,相比去年同期多了3倍;它还与赫兹公司签订协议,未来五年将提供6.5万辆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