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象二舅可以过上另一种人生——
考上好大学,成为工程师,进入体制内,单位分了房,退休金好多,成为 " 汪曾祺笔下闲云野鹤的老顽童 "。
我们看到他不因失意而蹉跎。
于是赞扬这种不后悔,只向前看。
羡慕他在清贫中依然内心宁静。
但也许大家忘了,二舅不是没有精神内耗,而是没有加入精神内耗这个角斗场的资格。
当今天的的人处于广大天地,像 up 主所说 " 机会更多的时代 ",也承受着纷繁复杂的压力。
二舅处于的,是一个被人为缩小,小得可怜的天地。
那个年代,人口流动性极低,从农村进城都要开证明。
加上二舅的腿意外致残,不仅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就连活动范围都极度受限。
二舅并不是一个不内耗、不想卷的人。
只不过,他只能在狭小的地方卷。
并且还卷到了极致——
几乎没有他不会修的家电,村里家家户户都来找他。
看了三天,学会木工。
并且把这门手艺日复一日地钻研。
为了让妹妹嫁得体面,他要打造这么多精美家具,还贴了上海牌、北京牌、天津牌、超豪华 OK。
为了女儿,他又拿出了毕生积蓄,为她换回了一个县城的房子。
二舅真的就比我们更超凡脱俗吗?
好像不。
只不过我们爬出了栅栏到了更大的地方内耗去了。
而二舅只能留在原地,就这么耗着。
所以,当我们把二舅奋力勇猛的活着,直接跟岁月静好的平凡画上等号。
本来就是不准确的。
这就好比在短视频如此内卷的今天,农村,成为 " 向往的生活 " 一个出口。
简简单单一个科普植物、老家飘雪,甚至是吵吵闹闹的流水席,都能看得不亦乐乎。
看的,当然都活在城市人了。
他们没见过,所以猎奇,他们走出来了,所以怀念。
城市套路多深啊,内卷加班多累啊,辛辛苦苦下班了,买雪糕解解馋,都要遭到刺客袭击 ……
Sir 一点都不否认。
看二舅的故事,你会获得治愈。
但另一面是。
如果二舅真的那么治愈,怎么二舅的村子一个年轻人都没有呢?他们都不认识二舅,都不知道他的故事,都不为他的精神钦佩?
区别就在于——
看二舅的视频,你会治愈内耗。
看到真实的二舅,可能只会加速你离开,到城市里加倍内耗。
03
关于二舅的评论里,Sir 觉得最不解是这一类。
安稳?
经历过这么多大风大浪,苦难不公,为啥还能算安稳呢?
事实上,不是大家真的从二舅的生活里提取出安稳。
而是对二舅所处的时代,加上了玫瑰色滤镜。
最讨喜的人设,是体制内男友。
最潮流的穿搭,是厅局领导风。
工作包分配?
一眼看到头的生活?
妙啊,正愁生活看不到盼头 ……
有尽头,岂不美哉?
于是,这个时代的宇宙尽头,就成了考公考编考教资。
就像二舅的视频中,作者是一个打拼了十年的 90 后,也忍不住流露出对二舅 " 另一种人生 " 的向往。
" 另一种 ",是对现在缺失的一种向往。
但我们只看到了自己想要的。
却很少去想,伴随其中的一切,都会是你想要的吗?
如果那真的是归宿,那么上一代人又是如何要逃离的呢?
三十年前,人们争相下海,《顽主》里三个家世不错的青年,宁可开一家不务正业,风险极大的三 T 公司,都不要上夜校、进编制,找一份正经工作。
三十年后,我们都麻了,累了。
可是人隔绝多了,是会变得麻木而不自知的。
好比《地下》里,一出生就被关在地下防空洞的小孩,哪怕一直生活在秩序井然的世界里,当他第一次看见外面的世界,还是显得呆头呆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