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定一个人是不是敌人的标准在简化。
就只停留在穿了哪国的衣服,喜欢哪国的文艺,是不是说了外国人好话这样的层面。
就像莫言 2004 年受邀和中日代表一起到日本观光时,写的游记《北海道的人》。
赞扬了一下当地村民的淳朴善良。
结果呢。
" 认贼作父?"
甚至对莫言已经有了新的昵称——
" 莫桑 "。
外在的服饰文化。
对异国普通民众的友好。
在今天都带上了恶意。
但这些,就能判断一个人的品质吗?
有人也说了,这是矫枉必须过正,就是宁可错杀不能放过。
那这一波波的下来,倒霉到底是谁呢?
是被疫情冲击后急需回血,又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漫展从业者。
是买好票,请好假,想去看展的二次元爱好者。
是准备参展,搞搞交流的国漫。
怎么,都是自己人?
怎么,连自己也没逃过?
从一开始的南京,到全国。
从 " 夏日祭 ",到一切漫展,乃至日本二次元、传统服饰、日料 ……
界线,越来越模糊。
标准,越来越难以预测。
在宽泛的打击面下,很多事情或许难以解释清楚,只好选择放弃一些原本热爱和坚持的东西,就像今年,很多漫展不得不改了名字,甚至不得不停止举办。
只是你不知道,究竟要放弃多少。
才能换来稳稳的安好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M 就是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