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电影方面尝试了《盛夏未来》,也迎来了一波较高的讨论度。
但观众的侧重点并不在吴磊的演技本身。
另外,还有凭借《少年的你》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周也。
在阶梯上一个冷漠挑衅的眼神,就让压迫的氛围感拉满。
在影片上映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周也本人都被冠上了「恶女角色滤镜」。
但也从侧面说明了魏莱这一角色被她塑造得相当成功。
但如同魔咒一般,亮眼的开局之后很快哑火。
在《啊摇篮》《山河令》等多部热门剧集中。
周也的演技莫名出走,浮夸程度也备受吐槽。
其实,全然否定这批新生代演员的业务水平并不客观。
他们或多或少都塑造过成功的角色形象。
有的甚至通过了观众与专业奖项的双重考验。
但也正因如此,后续演技滑坡,佳作缺失的现象也更让人惋惜。
又因并非个例,就不免想要让人探寻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就是目前大环境之下,多样性作品的缺失。
影视作品类型与内容的固化,影响是全局性的。
曾经较为自由开放的影视环境,催生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而对比如今的影视剧类型,古偶与甜宠恋爱扎堆。
偶有职场剧也多悬浮,打着职场幌子行言情之实。
影视作品种类与数量的流失由此可见一斑。
而对于演员来说,最直接的结果就角色单一重复。
张子枫在接受采访时曾表达过。
18 岁以后希望能接到更多不同题材的作品,而不仅仅仍局限在学生戏。
这同时也反映出一个现状。
就是即便对于同龄演员中的演技佼佼者。
能选择的剧集类型与角色也并不多。
在这种单一化的环境下,挑战性大的复杂角色更是稀缺。
但拓宽演技的边界,又确实需要演员与角色的互相成就。
当然,优质作品与类型的缺失固然应重视。
但也并非新生代演员演技滑坡的全部原因。
演员本人也应正视自己的业务水平与观众反馈。
几年前,关晓彤曾在采访中回应新生代演员的争议。
但并没有把重点放在演技上,反倒认为是观众故意挑刺。
甚至当场回怼,指责观众站着说话不腰疼。
显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
不论是张子枫在《天才基本法》中因台词吐字含混备受吐槽。
还是古偶演员的仪态问题反复被讨论。
都证明观众审美的不断提高,对演员的要求也更为严格。
而这些新生代演员之所以受到更严格的审视,也正是因为他们曾经的高光时刻让观众看到了无限的潜力。
这份期望本该化为精进演技的动力,而非有恃无恐的借口。
除此之外,人生阅历的匮乏也限制了演员对角色的理解能力。
一方面,他们年少成名,星途顺畅,温室中长大。
被呵护被纵容,一些微小的本职努力也会被放大夸奖。
就像观众反馈张子枫在《向往的生活》中表现「太无聊」。
但实际拍摄现场却是「你在那发呆发一天,都没有人说不可以。」
另一方面,很多人都把重心放在做明星而非做演员上。
接综艺比演戏多,通告满档,没有给自己主动去积累生活经验的机会。
这一点上和许多老演员形成了强烈对比。
演员张颂文在《隐秘的角落》之后爆火,在中年迎来事业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