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万万没料到。
约朋友看一场算得上众星云集的电影,全程像去干什么见不得光的事。
首日排片不到2%。
千挑万选,场次不是早场就是夜里10点之后,进影厅后也只有零星几人散落在各角落……
质量很差?
看完片后,Sir却突然觉得这一切刚刚好。
它无关任何盛宴。
更像是一壶酿入时光的老酒,等着有缘人细品独酌。
开始喝,有些冲。
慢慢品,它入喉温顺,流进胃里暖和,吞下后,还有些眼泪要上来。
七人乐队
Septet: The Story Of Hong Kong
这部电影对于所有深爱港片的影迷来说。
都是不允许错过的。
毕竟,这部集结了香港半壁江山导演而拍的电影,光拎出一个人的名字,就是票房神话和话题榜首的保证——
洪金宝、许鞍华、谭家明、袁和平、杜琪峯、林岭东、徐克。
哪一个不曾横霸我们从小到大的电影院;
哪一个不是给影迷们心里留下"此生最爱影片之一"的导演;
这些曾经红极一时的导演们前前后后拍了七年。
有的历经电影事业的滑铁卢,有的,经历生离死别,有的,有的......
短短七年时光里,只留下一句"往事只能回味"。
《七人乐队》的海报下,还有一行小字:"我们曾走过的,感动的......香港。"
省略掉的是什么?
别急,让他们讲个关于香港的故事给你听啊。
01
七人
杜琪峯牵头攒的这个"七人局",初衷是太多香港导演去内地发展,而鲜有人再关心香港电影了。
那就让这群老炮说说曾经香港的故事。
一个人太无聊,那就找几个好朋友,玩个游戏。
从1950年的香港开始,每个导演以抽签的方式,选择一个年代为拍摄主题。
而且,还必须用胶片拍。
洪金宝,抽到1950年。
他选择了自己小时候在"七小福"训练班里的故事。
讲他如何练功,如何偷懒,又如何被师父发现。
《练功》。
电影开篇第一个故事,虽然是简单的小品,却拍出了满满真诚。
像是忽然闪过的记忆碎片。
花絮里,70岁的洪金宝拄着拐杖教导小演员的动作肢体和表演时。
就算是腿脚不便。
但,对待工作还是认真,体面,尊重的。
香港电影曾经为何会有叹为观止的辉煌。
并非他们都有着绝世武功。
而是刻在他们身上的本事,后辈没那么简单就能拿走。
1960年,是许鞍华的时代。
《校长》。
许鞍华总是对老师的故事情有独钟,《今夜星光灿烂》《男人四十》……这部也是如此。
用昏黄的色调,调出了60年代港片的质感,胶片画质下,朦胧的浪漫突显的氛围感,是许鞍华最拿手的格调。
片名叫《校长》,但灵魂却是一个终身未嫁的女老师。
多年之后再提及,斯人已逝。留给大家的只有记忆。
于是,夏夜里的小食摊,上课时男同学拍的画片,老师指肚上染上红墨水印着的痕迹......
这些细节,都让回忆变得生动起来。
也充满了唏嘘与遗憾。
1980年,出国热潮开始。
谭家明的《别夜》。
将镜头对准了两个即将分别的年轻情侣。
在谭家明的镜头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镜头语言中非常浓厚的"实验性"。
戈达尔、安东尼奥尼,香港新浪潮初始的这些致敬,大概只有谭家明还在坚持。
多次出现在天空上,擦着居民楼底飞的飞机;
预示着,也不断提醒着,即将要到来的分离。
多次出现的高墙;
说明二人感情之间所遇到的困境。
一本经过两人双手的诗集;
贯穿着两个人对现实,对爱情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