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观众会难以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变化。
但,杜琪峯最厉害的一点是,他用一样东西,唤起了他们共同的回忆——
胶片。
也就是菲林,从film(电影)音译而来。
为什么要特地向胶片致敬?
因为,这是他们的开始。
香港电影的辉煌前期,也是"菲林"时代。
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无线电视台节目部创立了"菲林组"(即用16毫米胶片拍摄电视节目的部门)。
部门里召集了一批从国外学习电影回来的年轻人。
自然,这群人里就有现在的"乐队成员"——徐克、许鞍华、谭家明。
谭家明是菲林组的牵头人。
那些年,他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拍摄了《七女性》、《13》等单元剧。
说是单元剧,却像一部部实验电影。
题材激进。
凶杀虐杀弑父自杀,比如周润发的那个单元剧《窒息》,最后迷恋死亡到试图用塑料袋闷死自己。
由此一度被投诉不止。
风格激进。
《七女性》是套很有意思的实验剧,每集的片名是主演,主演的角色也是本名,汪明荃就叫汪明荃,苗金凤就叫苗金凤,哦对了,汪明荃的那个单元像极了《假面》,伯格曼的作品。
甚至于,他敢于在结尾打出四个大字:谨献高达(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的别称)。
就是这么赤裸裸。
可以这么说。
当这些新导演加入影坛后,香港电影市场开始了全面换血。
出现了许多颠覆传统电影模式的影片。
比如许鞍华的《疯劫》《撞到正》、徐克的《蝶变》《第一类型危险》、谭家明的《烈火青春》《爱杀》等。
虽算不上叫好叫座,但也成为了一种新模式的创新。
包揽了那几年金像奖的大小奖项。
这场搅动了香港电影的"鲶鱼效应",后来,被评论界誉为——
"香港电影新浪潮"。
以这群年轻导演的成长开始,香港电影逐渐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关注城市、关注现实,与世界接了轨。
而菲林,则是打开电影世界大门的第一步。
没有菲林的存在
就没有香港电影那么好的发展
香港导演和菲林"斗争"的故事很多。
大概是因为工业上的"多快好省",价值不菲的菲林就成了他们的头号目标。
大家都知道当年杜琪峯的的《枪火》是怎么被逼出来的。
也还是因为没钱。
手上只有4万尺的菲林,但又要完成这部戏,剪头剪尾最后只剩3万尺。
他只能跟所有演员讲:
"最多只能NG1到2次,因为要预多点给林雪。"
那时林雪的正职还是场务,杜Sir到底放不下心。
旱的旱死,涝的却又涝死。
90年,王家卫拿到投资4000万港币,准备拍摄的《阿飞正传》。
菲林就用了60万尺,按香港其他电影的制作,已经可以剪出三、四部电影了。
但电影上映,票房只有975万。
气得大荣电影公司的老板邓光荣急火攻心,进医院打点滴。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负责剪辑《阿飞正传》的那个人,正是谭家明,在香港影坛,人们一般认为他是王家卫的师傅。
只是6年之后,王家卫依旧我行我素。
96年,拍摄《春光乍泄》,用了40万尺的菲林。
杜可风在自己的日记本上不止一次记录,"菲林要用完了"。
Leslie疾步走,Tony跟着追,大家都透不过气來。菲林快用完了,每个镜头都那么长。
胶片快用完了,在这里买又太贵。我们平均一卷菲林一个镜头──有时候两个。
——出自杜可风的《春光乍泄》拍摄日记
这加起来近100万尺的菲林。
前一部,王家卫获得金像奖最佳导演;后一部,让王家卫获得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
花得值。
王家卫是个特例,大部分导演还是知道"悭(省)菲林"。
先要考量"精"。
一个镜头的时长不能太长,导演磨磨蹭蹭说不清楚要表达的东西。
根本就是在浪费人力物力。
预算在此,菲林就那么多,在后期制作、剪辑时,成本和时间也会随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