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才会绞尽脑汁尽可能地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接着,考虑"变"。
《七人乐队》采访里,徐克也聊到——
菲林拍得不好
其实很多时候没得救的
我们要想办法怎么拍得好
我觉得这东西是最珍贵的
与数码DV相比,菲林的局限性就非常明显。
它难以修改,视觉效果也趋平面化。
所以,为了找到更多、更新颖的视觉模式,导演们想尽办法在拍摄中,使菲林有更大可能性。
比如《白发魔女传》的拍摄团队里,让菲林高度曝光以产生炫目效果。
后期制作的过程中以慢动作抽帧的方法,使得在视觉效果上动作断续,但又有强烈压迫感。
或是,像是在《东方不败》里,放弃电影清晰度,而将菲林底片反转当做另一个反方向的镜头。
比如,水花两次被炸。
第二次其实是倒放。
或是,仿佛运用一个镜头,表达两种画面语言。
第一个镜头,映在令狐冲眼里的是射向他的银针。
第二个镜头,还是同样画面,就改成了东方不败的脸。
现在很少有这样"明目张胆"偷懒的镜头了。
但,在那个时代里,在有限的菲林中,想尽办法做到这样的效果,着实是只有"菲林",才能给到的魔法。
数码,谁都能拍。
还可能拍得比许鞍华都好。
但,在那个时代里。
菲林是打开电影世界的唯一方式。
它的意义并非只是在记录影像。
而是一种象征的符号——
对于电影这份事业的专业、认真、尊重。
以及敬畏。
菲林是他们的开始,是他们的伙伴,也是他们脑海里的无限可能。
他们知道。
只要"Action"喊出来,就没有回头路了。
03
香港制造
让我们重新再看看《七人乐队》。
7位导演+胶片模式+港式口味,着实让观众再次回到了对港片回忆里。
但,电影质量如何。
豆瓣开分7.1,如今跌到6.9。
只能说,它是一部情怀大于内容、受众偏离主流的电影。
Sir再说得残酷点——没经历过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观众,很难体会到电影所传递的信息。
而这批观众,早已不是影院的主流了。
这批观众,很多甚至已经不会再看新电影了。
他们宁愿徜徉在粤语残片里。
如《校长》一般不时感叹些对往日的唏嘘。
对普通观众来说呢?
即使不忍心,Sir也会下一句批评:
的确有感动,但,却少了曾经港片的"狠"与"真实"。
《七人乐队》的问题就在于,这7位曾经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导演们,如今只剩下隔靴搔痒,轻描淡写......
Sir在《七人乐队》里,最喜欢的短片,第一是《遍地黄金》,第二,就是饱受争议的《别夜》。
谭家明旨意并非想要拍一个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
他是真正的在谈论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迷茫与苦痛。
短片里,特意提到了甄楚倩的这首《深夜港湾》——
你快将消失 消失去 去了未会返
路已是有限 愿每步放慢 莫太早分散
再请你逗留请将这片梦拥在臂弯
放在两个即将分离的情侣身上,这首歌的歌词非常应景,放在时代大背景下,它便有了别样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