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他遇见如霜,却无言以对。
自尊心再次涌上来,只顾用煤将脸抹黑。
仓惶变了口音,佯装陌生人。
直到走远,才情难自控,泪流满面。
周星驰神色的变化,也推动着剧情由喜到悲。
更重要的是,喜剧表演是复杂的、丰富的。
好的正剧演员未必能演好喜剧,但好的喜剧演员一定能演好悲剧。
在《城市之光》中,他是个身无分文的流浪汉。
为了给失明的卖花女孩攒够治疗费用,他参加了拳赛。
结果,一败涂地。
那一副摇摇摆摆的憨态,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但,当一切滑稽褪去,剩下的是真诚而善良的本质。
影片结尾,卖花女孩重获光明。
卓别林用几个简单的连贯动作,传递出了不同的情绪。
拿着鲜花的手表达惊讶、紧张、激动、幸福 ……
而上挑的眉毛充满的不确定。
同时,失神已久的双眼里,又重新有了光。
这段戏,后来被吴孟达重新演绎在喜剧片《蜡笔小小生》中。
并增加了更多的情绪在其中。
又悲,又喜,又紧张,又无可奈何。
可见,喜剧电影,往往并不是搞笑逗乐这么简单。
优秀的喜剧电影和演员表演,都是需要精湛的技巧与经验,才能得以完成。
诚然,电影专业类的颁奖,有其重要的荣誉价值。
但并不是说,没有拿奖,就代表演员本身被低估了。
至少,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喜剧演员往往都是最受欢迎的一类演员。
说起卓别林、周星驰、金瑞凯,即便他们一座奖杯都没有,也不会有观众说他们演技不行。
恰恰相反,他们可以称之为「喜剧之王」。
而一般其它演员都没有这种抬头。
同时,他们也通常具有极强的票房号召力。
或许,也正因如此,许多网友才会为这次的「沈腾 0 票」打抱不平——
即便沈腾拿不到影帝桂冠,也不应该一票未得。
从这一点看,内地奖项的评选确实难辞其咎。
其实,可以做进一步的调整和平衡。
比如,像北美的金球奖、艾美奖等影视奖项,就会将「剧情类最佳」和「音乐 / 喜剧类最佳」划分开来。
从而可以表彰、激励更多的表演者。
这两个体系,确实存在评判标准的差别。
比如始终无缘奥斯卡的金 · 凯瑞。
在三次获得金球奖最佳男主后,他终于释怀。
「我不再做旧梦,三次金球奖让我有了向前的动力。」
而过去的香港金像奖,其实也一度对喜剧很是推崇。
1982 年,第一届金像奖的最佳男主,便是颁给了喜剧演员——
《摩登保镖》中的许冠文。
许冠文、许冠杰、许冠英
第二届金像奖,则开出了双黄蛋。
同时颁给了《最佳拍档》的麦嘉和《提防小手》的洪金宝。
正是对喜剧演员和动作演员的扶持,鼓励了香港电影人的奋起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