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未来想做什么?"
陆涛答," 我觉得只要我愿意,什么都能做。"
他的梦想是建立艺术家村,盖大大的玻璃迷宫,把全北京的艺术家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学习。
多么理想主义的愿望啊,而当时的陆涛,连一份正式工作都没有。
徐志森笑了笑," 很好的理想,很坏的现实 "。
陆涛代表了当时不少 80 后的想法,他们不屑进入一成不变的体制内,眼见父辈白手起家完成财富积累,自己也想打拼出一番事业。
最红的时候,《奋斗》影响了全中国的 80 后年轻人,男孩们学陆涛立起 polo 衫领子,女孩们学夏琳穿吊带。
与此同时,这部剧也引发了不少争议,除去复杂的三角关系外,首当其冲的质疑是:
整部剧中,似乎只有华子一个人在奋斗。
陆涛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总靠生父徐志森和爱慕者米莱为他买单。
米莱像个 " 恋爱脑 ",夏琳自称独立女性,却为了男人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
向南和杨晓芸,胸无大志,整天为些鸡毛蒜皮争吵。
部分观众不理解,剧名是《奋斗》,为什么每个人都在做与奋斗不相干的事情。
编剧石康解释,每一代人对奋斗的理解不同," 以往说到奋斗就是艰苦奋斗,对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白手起家的人来说,很沉重。但是,并不是只有艰苦中的奋斗才叫奋斗。奋斗可以是快乐的,可以是充满激情的。"
在《奋斗》热播的年代," 青春 " 本身,似乎就该等于 " 奋斗 "。
80 后的青春乌托邦
奋斗一词的字面含义是 " 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 ",从这个层面看,每个角色都在为各自的目标而前进。
他们对未来充满迷茫,但同时又充满美好的希望。
所有年轻人住在名为 " 心碎乌托邦 " 的合租 loft,无论贫困或富有,这个等分的空间,为中国观众们首次提供了 " 好友同居 " 生活模式的想象。
" 乌托邦 " 原意是理想之地,心碎乌托邦,是指让受过伤的人暂时栖息的家园。
而《奋斗》本身,也像是献给 80 后的青春乌托邦。
有人在回忆这部剧时说道,自己足足看了 20 遍,视陆涛为偶像,连创业项目都是以心碎乌托邦为原型。
在心碎乌托邦里,人们热热闹闹地搬来,陆陆续续地搬走。
或迷茫或桀骜的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成长,对自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学者朱瑶称,《奋斗》对 80 后强烈的自我意识诠释得淋漓尽致," 剧中人物都在以‘我’的身份说话,这种‘我’的存在,不是通常的‘客我’,而是 80 后的‘自我’的赤裸裸表达。"
陆涛和夏琳是一类人,聪明骄傲,不注重物质生活,更注重理想主义与自我实现,对彼此一见钟情。
在陆涛认回生父后," 又穷又漂亮又有志气 " 的夏琳意识到两人的差距,夹杂着抢了米莱男友的愧疚,最终决定离开陆涛。
她没有哭闹,也没有质问,而是去巴黎深造服装设计,继续完成自己的梦想。
陆涛最初对自己贫穷的家庭表现出了强烈的叛逆,认为财富凌驾于一切之上,陆母称,儿子徐涛像极了当年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的前夫徐志森。
父子相认以后,陆涛迷失过,动摇过,但他最终又觉得,自己不想成为第二个徐志森,为了成功,什么都可以放弃。
至于全剧的 " 恋爱脑 " 担当米莱,坚定不移地爱慕与追随陆涛,痛苦于 " 为什么生来什么都有,就是得不到自己最想要的。"
但最终,米莱也找到了自我,她重新审视自己,意识到不仅追求爱是勇气,放弃爱也是一种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