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希望,来自《明日战记》的主角们:
机械特种部队。
它由两部分组成。
三种不同用途的机器人,以及身穿机甲的人类战士。
主线故事,便呼之欲出:
潘多拉遇水疯长伤人,战士们必须赶在下一场降雨来临前,解决潘朵拉。
可能有人会说,这故事……看起来很常规嘛。
《明日战记》当然不止于此。
这个外星植物潘多拉是牛,但很快,研究又发现,潘多拉能够净化被人类污染的大气层,有机会修复地球,让人类重新看见蓝天。
所以两难抉择出现:
杀死潘多拉,人类可能永远失去地球;
躺平避战,人类可能很快就被潘多拉消灭殆尽。
这特别符合"潘多拉"这个词的本意。
诱惑与灾祸一体两面。
电影里的人类的纠结、愤怒、贪婪与勇气,才是故事最先亮眼的地方。
尤其是这份渴望求生纠结。
在大疫情时代,相信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
这一回的香港电影,又一次与大时代的普通人,同气连枝。
味道对了。
02
当然放在华语商业片领域,《明日战记》最引人瞩目的还是科幻。
科幻有多难?
可以先看看开启内地科幻"元年"的《流浪地球》。
拍摄过程中多次超支,一度拮据到,所有驾驶舱的戏,其实都是在一辆车里拍的;
吴京原本只是客串,结果进组遇到剧组停工,帮郭帆拉来6000万投资,反而成了主演。
《明日战记》并没有好多少,甚至更难。
一组数据。
10年时间,4.5亿预算,1700个特效镜头……
古天乐希望用时间和精力,弥补与好莱坞一流科幻片的门槛差距。
其实我觉得香港真的未试过认认真真
去拍一部好有水准的科幻片
注意这些词。
尝试,认认真真,有水准。
相比于颁奖礼上的信心十足,他显得保守很多,话也不敢说太死。
因为只有真正做科幻的人,才知道真实的难度与差距。
某种程度上,《明日战记》诞生的过程,比电影本身还要精彩。
拍出一部科幻片,分哪几个步骤?
笼统说,前期筹备,中期拍摄,后期制作。
往细说,每个阶段都能"无限套娃"。
故事/剧本,概念设计,置景,道具,动画预演……某个步骤出问题,一发动全身。
没有直接的参照物,一切从零做起。
单就机械兵的前期准备就花掉三年时间。
为什么这么久?
电影早期流传出一张概念图,设计和细节让影迷惊呼太帅,期待拉满。
可图纸到影像,过程漫长得像长征。
仅一顶机甲兵佩戴的头盔,两百多个零件,先画图,再拆解每个零件,然后按照图纸把每个零件从零开始打磨成型,直至完成整套机甲……
需要二十多人爆肝出货。
除了机甲,该剧组的原则是,只要是现有技术允许实现的道具,剧组全部一比一真实制造。
威风凛凛的装甲车,就是他们在买来的两台车架上改装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