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有一项本能,记路。
象群的领导者需要记住领地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处食物来源。
最后,还要走回自己出生地。
它们笨拙地用脚步丈量土地,将地图代代相传。
然而,随着人类的开发,这块地图早已面目全非。
因此,它们不断地闯入农民的田地,冲上公路,成为「路匪」。
或许,老三真的发疯了。
但不是因为争权的失利,而是现实总与它的记忆偏差。
不管它的记性再怎么好,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讽刺的是,如今老三被「关押」的地方,正是它出生的故土。
是象群终其一生却寻而不得的故土。
人与动物,究竟该如何和谐共处?
其实,我们可以从一些动物身上习得。
在第一集中,有一只被保护站救起的小野牦牛。
它在出生第二天就脱离了族群。
极寒的冬日里,如果没有巡护员,它几乎没有生存的可能。
它也将巡护员当作亲人。
每日跟在他们后面晨跑,欢快地打雪仗。
然而,它却懂得分寸。
它总是悄悄地顶开门,好奇地打量着。
最后又害羞地退了回去。
可以窥探,但不要侵占。
这份分寸感,正是相处的法则。
让人欣慰的是,随着知识的普及,这一法则也被更多人遵守。
在人象冲突高发的地区,当地人的选择是避让。
手机上发布的预警,能尽可能避免冲突,减少损失。
而对亚洲象来说,如何与人类相处,成为了它们的新课题。
适应人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不要驱赶,也不要着急。
毕竟,它们也需要时间。
而保护一个物种,也绝非靠农民的忍让就能实现的。
致力于白海豚研究的黄祥麟指出,造成白海豚困境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渔民捕捞或游轮往来。
更具毁灭性的,是一种常见的作业,抽沙。
这是对近海海滩整个生态系统的毁灭。
而真正想拯救白海豚,就应当从源头开始。
「一起来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
恢复生态环境,不在一朝一夕。
但,付出行动须只争朝夕。
关键在于,我们的态度。
每个经过上帝之手点化过的物种,都是留存于大自然的神迹。
相互平视,是理应的尊重。
敬畏自然,也是敬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