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了先倒了再说 "
将这种说话风格刻烟吸肺的山东人,连两个字的 " 不知道 "" 回家 ",都能强行倒装一下:
" 知不道。"
" 家去。"
不过,尽管大家都认为山东人深谙倒装句、乱装句的使用方法,但有些时候,情况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比如考试真要考倒装句,就有可能抓瞎,因为平时就这样说话——
" 唉?也没啥不一样的吧我觉得!"
千万别让山东人
踏入这些行业
说话说得好:有得必有失。
山东人都是语言方面的小天才,但说话过于散装,也让他们面对一些行业需求时 " 感到迷茫 "……
尤其在语序方面有要求的行业,最简单的比如,翻译。
先声明:在中译英方面,山东人是有些先天优势在身上的。就像 " 没有吧我觉得 ",能够自然翻译成英语语序:No, I don ’ t think so。
毫无压力。
再来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 " 多正常啊我 ",翻译成英语也丝滑无比:How normal I am。
出生于山东济南的金晨
再比如 " 初三之后吧应该 "。
出生于山东省青岛的黄子韬
英语语序也是一样的:After the third-year in junior school, maybe。
一度有网友据此得出结论:我好像发现了一些山东人高考成绩一直很高的原因。
报英语成绩也要用倒装句,不愧是山东人
不过,一旦让山东朋友倒过来 "英译中",那可就坏了。
如商务谈判时,一个山东人口译员听到 "We will continue our collaboration if the situation gets better"(当情况好转时我们可以继续合作)。
他可能迫不及待地说出" 我们可以继续合作 ……"。
这不让代表欣喜若狂?别急——
还有下半句:"…… 要是情况好转的话 "。
恐怕会气得领导当场就想掀桌子。
图源:《还珠格格》
不仅口译员有问题,做悬疑片演员,估计也得 "要命"。
我们都知道,制造悬疑点,许多时候在于让角色 " 下线 ":剩下最后一口气,死活说不出真相,这才让观众抓耳挠腮。
但山东话的特点是:关键词前置,从而降低倾听者的理解成本,提高聊天效率 ……自然,也能提高破案效率。
别的演员讲台词,可能是这样的," 凶手,凶手是 …… 是 ……(容嬷嬷)"。
还没等说出 " 容嬷嬷 ",就扑街了,徒留悬念和误会在接下来的剧情中。
来自容嬷嬷的凝视
看着没什么不合理合理,毕竟大家平时说话也就是这么个语序。
但是一个山东朋友,演到激动处,可能直接说:" 容嬷嬷 …… 容嬷嬷 …… 凶手是 ……",这话一出,悬疑色彩立减一半。
又或者,其他演员临死前得到情报,想要消除误会:" 容嬷嬷 …… 是 ……(被冤枉的?凶手?)",没想到 " 被冤枉 " 没说出来,反而加深了误会。
但山东朋友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被冤枉的 ……(容嬷嬷是)"。
还没等别的说出来呢,就开口即破案,提早杀青,悬疑剧直接变喜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