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期待下,《分手的决心》终于与国内观众见面了。
法国戛纳首映的时候,烂番茄新鲜度就蹿到 100%,电影节场刊《银幕》甚至给出了全场最高分 3.2 分。
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为汤唯量身打造的电影。
经历了《吹哨人》《大明风华》的翻车后,汤唯再次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
汤唯演技不稳定?
《分手的决心》网盘 " 上映 " 之后,大家的关注焦点又到了汤唯身上。
作为今年戛纳最受人期待的电影之一,电影的评价两极分化。
对于无法共情的观众,《分手的决心》老套又冗长。
看时煎熬,看后寡淡。
花哨的镜头语言也让人略感不适。
" 电影一股中年危机的韩国男人意淫外国女人的味道,整个过程我都被凝视得浑身不自在,挺恶心的。"
但也有人赞叹朴赞郁再次构建了一部危险迷人的成人童话,帮助汤唯 " 二次出道 "。
" 故事好坏似乎并无所谓,和《小姐》里的金敏喜一样,汤唯才是这部电影得以成立的关键。她的神秘,美艳,脆弱和危险抽象又具体,她的爱情要如‘雾’一般漂浮又迷离。戛纳评委快给来自东方的缪斯戴上一片棕榈叶。"
虽然影片评价两极,但汤唯的表现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外媒称汤唯这次贡献了生涯最佳表演。
虽然未拿奖,但表现确实亮眼。
表面波澜不惊,内心暗潮汹涌。
汤唯猜不透的气质非常适合宋瑞莱这种 " 白切黑 " 式的蛇蝎美人。
三年前,她还在国内抢夺 S+ 垃圾剧本。
而这次回归,几乎差点就拿下影坛至高荣誉戛纳影后。
在外国看来是亚洲艺坛瑰宝的汤唯,在内娱看来不过是大花吊车尾。
为啥汤唯的演技忽高忽低?
表演分三大流派?
这就牵扯到表演流派的问题。
表演主要有三个派别,表现派、体验派和方法派。
表现派指的是在理解角色的基础上,通过外在表现形式突显人物个性。
比如声音、道具、特定的表情,标签式的动作等等。
这类演员往往会预先在内心构建他所需要出演的 " 角色的形象 ",然后通过模仿这个形象达到演出效果。
凤凰叔在采访中表示,出演《小丑》前,他研究了几个月病态性发笑患者的特点,在日记本上记录,挖掘塑造内心的小丑形象。
TVB 内部对演员的培训很多也是将老一辈演员的演出经历提取成册,制定一些具体的实践标准。当演员需要表达某种情绪时,只要将这个设计好的实践标准模仿一遍就行了。
体验派和方法派则是表演的主流。
体验派,简单来说就是从自我出发,生活在角色的情境里。
它需要演员把角色的情绪替换到自身。
举个例子。
年轻人演一个老头,用体验派的方法就不是去模仿老头,而是让自己相信老头的情境发生在了自己身上,相信自己是真的关节不好、眼睛看不清、耳朵听不清……
在国内,这一派玩得最溜的就是张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