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表演方式和《晚秋》没什么区别,除了细腻度、精准度提升了,本质上是没有变化的。
更多都只是在自身气质的基础上,贩售一种迷茫失神的神秘感。
但我们之所以觉得汤唯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可圈可点,是因为朴赞郁要做的就是衬汤唯。
朴赞郁在电影里为她花了许多心思。
他和编剧郑瑞景把对汤唯以往的所有表演的印象作为角色塑造的基础。
不仅为她一句句打磨中文台词,还根据她的特质调整了角色性格,使之更贴切本人。
拿造型来说。
为了表现角色的神秘与善变性,导演直接让她成了 " 变色龙 "。
几乎每一场戏的服装都不同,发型换了至少三次。
此外,所有镜头又是内敛的。
这就更能凸显汤唯身上疏离文艺的气质。
这不是演技的问题,而是汤唯太挑人挑戏了。
唯有遇上真正懂她的导演,也只有在他们的镜头下,方能展现独特魅力。
于一部戏而言,演员自身的表演才能是第一部分,导演的调教则是第二部分。
优秀的导演大多能将演员调整到最符合戏和角色的状态,并且最大程度地发掘演员的天分与可塑性。
比如李安。
除选角外,李安很懂得如何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在进组前他会花大量时间与演员讨论角色的特质、细节和内心。
《色 · 戒》开拍前,李安就对汤唯进行了 100 天的魔鬼集训。
拍了 118 天的电影,其中 114 天都在拍汤唯,指导可谓细致到了毛孔里。
拍《卧虎藏龙》前,给章子怡写了十几页的导演关于这个角色的想法,并长期地观察、思索演员的长处再将之融入角色中。
他也很注意控制拍摄戏份的顺序来帮助演员先浅后深地完成情感的喷薄和爆发。
比如《卧虎藏龙》中俞秀莲在窑洞里与李慕白的诀别戏。
为了让杨紫琼 " 成为 " 俞秀莲,不光杨紫琼的 " 情 " 要 " 真 ",也要注意拍摄上的技巧,如眼泪的流量、泪眼背后的眼神的思量、流泪的时机等等。
所以拍摄当天,李安选择在早上拍完其它戏,准备就绪之后,下午再拍这场诀别戏。
吃午饭时还盯着杨紫琼不让她吃太多。
这也就是为什么汤唯让人觉得演技忽高忽低,并且在内娱不受待见。
在资本野蛮生长的内娱,体验派演员演技成本太高。
她们没法像多数观众认可的 " 演技派 " 一样,精准复刻,细节充溢,总有各种精彩瞬间可以剪成 " 前辈教做人 " 的名场面。
发挥不稳定,导演不会挖掘,汤唯们遇冷是常态。
好演技在内娱吃不开?
坦白讲,那些颇受待见的演员,也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演技。
一个典型代表,周一围。
在参加《我就是演员》爆红前,他已经出道 16 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