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花样年华》就会发现,她的专注力似乎不在表演上,感觉全程都在恍神。
虽然表演痕迹很淡,但气质却独一无二,只要出现就让人挪不开眼。
汤唯、舒淇皆是如此。
方法派传承自体验派,同样要求演员达到下意识的真实反应。
但它与体验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演员可以通过情感替代、情绪记忆的方式来达到角色的情感,也可以通过想象、感官和情感对角色进行填充设计,创造出符合真实情境的表演。
这些,体验派是不允许的。
举个例子,让直男演一位同志。
体验派要求演员必须从这个同性身上找到你爱的部分,而方法派则允许演员将对手替换想象成一个女人。
梅丽尔斯特里普就是这一派的代表。
演撒切尔夫人的时候,她找来了所有的资料,通过持续不断地练习去接近撒切尔夫人的状态。
国内典型如巩俐。
各种细节模仿到极致。
这种方法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效率高。
只要把情绪记忆玩熟了,完全可以说演就演,说变就变,说入戏就入戏,即便资质普通,经过长时间的复制和模仿也能达到很好的演出效果。
而体验派是很吃天赋的。
容颜要清淡但有味,少一点便寡淡,欲一点便风尘,一定要恰到好处,气质也要独一无二。
同时他们也非常依赖作品类型和导演的调教。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汤唯的演技总是忽高忽低。
纵观汤唯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A 类,冷漠、疏离、神秘,不激烈但骨子里憋着劲儿。
《色 · 戒》里的王佳芝;《晚秋》里的弑夫女犯人安娜;《黄金时代》里一生坎坷飘荡的萧红。
她身上穿着的旗袍、风衣、绿裙,最后都变成了电影海报上最具神采的符号。
B 类,俏皮、活泼。
《北京遇上西雅图》里牙尖嘴利的北京姑娘;《华丽上班族》里的高级白领。
以及演艺生涯的最大滑铁卢《大明风华》和《吹哨人》。
电视剧紧锣密鼓的节奏,不会给她时间感受人物。
再加上几位戏骨环绕,没有高人指点的汤唯腹背受敌,仿佛和其他演员不在同一个频道。
美则美矣,但总让人觉得走错了片场。
这类小妞片也许适合其他 " 大花们 ",但绝对不适合汤唯。
于汤唯而言,呆在 A 类的舒适区,是对导演、对观众、对她自己最好的选择。
但问题也随之暴露,就是在演绎这些角色时,汤唯总是套用同一种表情、同一套方法论。
没有技巧,只有飘忽感性的体验。
《分手的决心》也是如此。
受审讯时的喃喃自语,对男主心动时的胆怯迷茫,与男主久别重逢时飘忽不定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