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名字的改写,让她和演艺圈结缘。
一首歌曲的翻唱,让她稳坐歌坛天后。
人们是这样评价李娜版《青藏高原》的:
如果你听歌而不听《青藏高原》,说明听歌没入心;
如果你听过《青藏高原》却没听过李娜版本;
说明你不是一个真正懂歌的人。
就是这样一位殿堂级歌唱艺术家,却在事业巅峰时期选择出家,长伴青灯古佛,25年过去了,如今她怎么样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著名歌手李娜的故事。
一、“乖乖女”成长记
1963年,李娜出生在河南郑州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
家里还有一个比她小2岁的妹妹。
她原名叫牛志红,因为听起来太土,于是她给自己改名为李娜。
虽然家境一般,但一家人也算生活的其乐融融。
5岁那年,父亲突然因病去世,打破了一家人的平衡。
因为怕两个女儿受委屈,母亲没有再嫁,选择了独自扛起生活的重担。
在李娜的记忆里,她和妹妹经常被同学嘲笑是“没爹的野孩子”。
渐渐的李娜也变得越来越自卑,唱歌成了她唯一的解压方式。
看到女儿有如此高的唱歌天赋,母亲不惜花巨资请专业的老师教她唱歌。
1975年,12岁的李娜便考入了河南省戏曲学校,学习豫剧。
虽然只有12岁,但她却很懂事,知道母亲的不容易,因此常常把自己关在宿舍练嗓子,一练就是一整天。
高强度的练习让她的嗓子疼的根本说不出来话。
相比这种疼,她更心疼母亲和妹妹为了她的学费大冬天在街上摆摊冻得瑟瑟发抖,饿了就啃馒头,渴了就喝凉水的情景。
1981年,李娜不负众望,凭借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在实验团出演了多部传统豫剧。
没有小孩天天苦,没有努力天天输。
第二年,凭着在豫剧《百岁挂帅》中成功扮演佘太君一角,她荣获“河南省第一届青年演员调演一等奖”,成为团里的佼佼者。
19岁就获此殊荣,这也让她名声大震,自然也就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赏识。
此后,她先是被调入河南省豫剧院一团,两年后又转到河南省歌舞团,工作日趋稳定,这也让她看到了一丝胜利的曙光。
她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消息分享给了自己的母亲和妹妹。
可等第一个月工资发到手,只有可怜的几十块,她迷茫了,本以为自己能挣钱了,就可以尽早还清家里欠下的债务,减轻母亲和妹妹的负担。
可一月只有几十块钱的工资,这对她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二、孤身一人南下学歌
恰逢此时,内地歌坛和影坛开始在南方盛行。
李娜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南下深圳学歌。
这一决定也遭到了母亲的反对,且不说南下深圳学歌能不能学成,放着现在这么稳定、有保障的工作却不满足。
虽然母亲再三反对,但此刻的李娜像吃了定心丸一样,丝毫不动摇,眼看劝不动女儿,母亲也只能由她去。
为了学好流行歌曲,李娜一头扎进了当时深圳最好的艺术团学习。
可毕竟人生地不熟,很快她的生活就陷入了困境,要强的她选择自己抗下这一切,白天去艺术团学习唱歌,晚上勤工俭学给别人做家务,深夜回来疯狂练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