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脑这种国产剧常见的老问题就不说了。原本高精尖的年轻律师人设,竟然会在办案过程里,以太过显眼的手段,挑拨委托人之间的情感关系。
在原作里,这种不动声色刺中要害的损人利己的招数,其实是女主艾丽西亚干的,而且做得天衣无缝。
但在改编版里,似乎是为了照顾女主的人设,同时为了让方旭给顾念让路,这个原本战斗力很强的角色,就被主创降智成了初心是好、方法不对的二货。
什么叫对手?
脑子有坑、屡屡犯错的人,从来都不叫对手!
非但如此,主创还让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输给顾念后," 绿茶 "、" 心机婊 "、" 腹黑 " 集体上身。
编剧似乎自己都忘了:在第一集俩人第一次过招时,还是方旭善良地提醒顾念,如何用手机快速扫描文件。
这样说,似乎《玫瑰之战》里,除了带着光环的女主,其他人好像都是弱鸡?
也不全是,比如对标《傲骨贤妻》里戴安的令仪。
俞飞鸿扮演的这个角色,独立清醒,事业有成,没有感情的牵绊,也没有家庭的琐事,是很多女性羡慕的榜样——
尤其在俞飞鸿的演技加持下,更是神情仪态均霸气侧漏,让人心生敬畏。
但很可惜,这个在原作前三集就通过实际案例证明过自己能力的女强人,却在《玫瑰之战》已经播出的 22 集里,还没完完全全地经手过一个独立的案子。
人设不是靠摆 Pose 的,而是要靠实际行动树立的。
反观令仪这个角色,主创交给她的更大任务是:
前期是顾念的绊脚石,中期是顾念的战锤鼓,到了后期直接成了让顾念留在律所、摆脱丈夫束缚的救命稻草!
原作里确实有 GirlsHelp Girls 的情节,但绝对不是在工作上,而是在生活上。
当《玫瑰之战》打破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侧面证明的就是:它没办法在律政职场剧的选题上,保持更加纯粹的诉求。
这不禁让人怀疑:这是被很多人奉为 " 美剧之神 " 的《傲骨贤妻》吗?
在原作里,美国的家庭文化催生出的,是女性在家庭危机下的独立求生,代表的是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崛起,但描摹的其实是在整个社会职场的大环境里,每一个人的抗压与坚挺。
怎么到了内地,就成了女主顾念一个人的受难与逆袭?
法律案件是摆设
POST WAVE FILM
相比较来说,有《傲骨贤妻》打底的《玫瑰之战》,在法律生态的呈现上,已经甩了同题材国剧好几条街:
每两集就有一个法律案件,结合着案件解读法律条文,律师解决问题,也经常是靠法律手段。
但中国的律政氛围,真的如此吗?
或者我们换个说法,大家有觉得这些案件其实很悬浮吗?
《傲骨贤妻》中所展示的律师行业,代表着美国 2010 年代独有的 " 白领热 ",诉讼如打仗的架势,也是迫于律师行业的 " 通货膨胀 "。
反观《玫瑰之战》,它的故事讲的是哪一年?
表面看,《玫瑰之战》里展现的法律案件,从客户的身份职业,到案件的故事桥段,都十分接地气。但是如果放在主线里,其实好几个都让人觉得有违和感。
为什么在原作里很动人案件审理,到了《玫瑰之战》则欠缺了说服力?
其一,《玫瑰之战》里那些剧情高能到让人心有戚戚的地方,其实都来自于《傲骨贤妻》。
说白了就是:原创作者还是老外,中国主创只是照本宣科了一下,却对中西方文化语境的不同,没有做更为深入的精雕细琢。
比如同一个" 邻家少年杀人案 "。
在原作里,邻家少年的父母,尤其是妈妈,因为自己主动疏远女主,而在核对案情时,表现出极度的愧疚和羞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