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改编里,少年的父母,无论是他爸爸对顾念表现出的不信任和愤怒,还是他妈妈愧疚到声泪俱下的状态,都让人怀疑一个问题——
我们一直说东方人的特点是含蓄内敛,怎么这一对比,觉得美国人比我们更加含蓄内敛?
其二,改编版在法理逻辑和意识形态上,存在硬伤。
先说确实不能比的一个点:《傲骨贤妻》之所以经典,除了上述提及它瞄准的是人性晦暗地带之外,还在于它牵扯的法律案件,大多都尺度较大。
《傲骨贤妻》里的大多数案件,都自带 Cult 和 B 级片属性,尖锐地戳破了人与人之间假仁假义的谎言,也揭开了人物虚伪求和的面具。
《傲骨贤妻》(2009)
《玫瑰之战》肯定是不能这么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主创就可以忽略基本的法理逻辑。
比如 " 醉驾顶包案 ":丈夫醉酒后,蓄意撞上出轨对象,然后让妻子顶包。
道路监控?没有!
行车记录仪?也没有!
上来就是妻子已经顶罪、马上进入公诉阶段。
我们不能因为这是律政剧,就跳过警方调查取证的过程呀!
但这还不是最没有说服力的,更让人觉得它作为律政剧不专业的地方,是律师竟然用法律条款作为威胁,以共情的方式诱导妻子说出案情真相,这才让丈夫得到应有的惩罚。
类似这种不靠法律、改用人情来解决问题的细节,在《玫瑰之战》里比比皆是,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这些堆满的细节,让《玫瑰之战》的观感成了——
开始煞有介事地把目光放在全职太太和事业型丈夫的人物关系上,看似做足了" 小案套大案 " 的嵌套式结构,为其他女性不再让步做好铺垫;
但就在临门一脚的时候,律师解决案件应该有的职业素养,全让位给了共情和理解后的恍然大悟。
如果大家都那么容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还要法律做什么呢?
身为观众,我们当然非常欢迎讲述女性力量的故事。
我们也在期待着坚强、自尊、自立的女性角色出现。
我们也都在关注着文艺工作者们,如何诠释跟女性相关的生存困境、职场瓶颈,也希望看到这些女性角色如何拥有力量、重新开始,以及她们怎样让 " 男女平视 ",成为最基本的职场环境和家庭生态。
但国产影视里的女性形象,总是徘徊在优待与偏见这两个极端里,没办法找准自己的位置。
作者 | 秋䒕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