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台媒才注意到这一现象,开始报道任贤齐在大陆的受欢迎程度,这也让任贤齐在台更受重视,业界各种资源都聚在他周围了。
王菲在节目里说喜欢《心太软》应该不是客气话,大家都知道她说话直来直去,而且她在跟那英、张信哲合开的一场小型演唱会上,还一起合唱过这首歌呢。
后来任贤齐本人亲自去北京做活动,在三里屯和秀水街这些人群聚集的地方,都听到人们在唱《心太软》,施工的工人一边干活一边唱,卖冰糖葫芦的小贩一边吆喝一边唱,总之就是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唱。
任贤齐后来还在《康熙来了》回忆,说他最感到得意的是齐秦跟他说的一件事,有次齐秦去西藏开演唱会,在路上碰到一群牧羊的小孩在唱歌,齐秦就很好奇想要听听他们在唱什么,他估计应该会是藏族传统歌谣之类的吧,结果他们靠近孩子们后把车窗摇下来仔细一听——竟然是《心太软》!
关于《心太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两个场面,一个是98年春晚上赵丽蓉老师演的小品《功夫令》,向来时髦的她老人家就演唱了《心太软》,不过把歌词改成了符合小品剧情设定的内容,这就是默认全国观众对这首歌都很熟啊。果然,一开口就把全场气氛带向了高潮。
另一个场面是98年香港回归一周年时的电视晚会,肥姐沈殿霞和曾志伟一起合唱了这首歌。
在唱到"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不是你的就别再勉强"之后的间奏,两人还来了一段对话,曾志伟问肥姐"你是不是心那么软呢?"
肥姐说"对好人我的心就很软,对坏人我的心就很硬",说到"坏人"的时候开玩笑把手指向曾志伟,曾志伟赶紧回说"坏人不要指着我,应该指着那个姓郑的……(这肯定就是郑少秋啦)"
为什么不同年龄层不同地域的人都会喜欢《心太软》呢?我印象里,当时的媒体还把这当成一个课题研究来着。
其实这种我也能瞎扯几句的:当时是1997年,正是我们国家向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快速转型的时候嘛,大家都在努力适应那个飞速变幻的环境,表面要故作坚强,心里却常常迷惘,不知道要怎么处理传统人情社会和现代陌生人商业社会的矛盾,总是怕自己吃亏受骗,但是又铁不下心肠,总觉得自己是好人,周围全是坏人。
这个时候,一首《心太软》就是一剂心理安慰的滋补汤,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心太软,太善良,任贤齐的声音和歌词都显得那样的诚恳,一下子就打到每个人心里面了……
我编不下去了。这么说是不是还挺像那么回事儿的?是不是这个道理?我也能当专家哈哈。
我总觉得可能是因为《心太软》实在过于红了,每个人那时候都听伤了,再听就要吐了,所以后来的这些年,反而比较少听人唱这首歌。那段时光好像成了一段被封存起来的琥珀标本,放在那里,成为一段遗迹。
不过任贤齐掀起的乐坛风暴并没有止于一首《心太软》,甚至他都没怎么延续这个诚恳安慰人心的路线,而是很快转型。当时中国台湾省乐坛的好多幕后高手,包括写出《心太软》的恩师小虫,都群集于他周围,瞄准他的特质,量身定做各种不同路线的歌。
他以前是体育生嘛,有侠气的一面,于是就让他唱了一堆武侠风歌曲,《伤心太平洋》《任逍遥》《天涯》之类的;他个性很阳光大男孩,于是又让他唱了一堆俏皮可爱的歌,《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浪花一朵朵》《春天花会开》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