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运气是一定存在的,《心太软》的爆红也许真的是恰好切中了当时的时代脉搏。但运气好只能解释《心太软》这一首歌,只有运气的话必然只能是昙花一现,那后来呢?
工作态度当然也很重要,踏实、靠谱、认真、努力、够拼,还有个强壮的身体,不怕累,而且人缘还好,人品可以当做演艺圈标杆,周围人都愿意帮助他,合作方也都相信他。这么多年来,他几乎零绯闻、零黑料,从没塌房危险。这一点也跟刘德华一样。
爆红靠运气,长红靠态度,这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是,当乐坛不景气,一首歌越来越难流行,任贤齐的名气红利也要在那些纯商业片里耗尽的时候,他在香港电影界又开始转型,被杜琪峰赏识后演了好多银河映像的警匪片,向专业演员迈进了。
在那些电影里,他还是那么认真敬业,《树大招风》还为他带来了几个影帝提名。前两年,为了出演钮承泽的一部电影,他特意增肥五十多斤,胖得所有人都惊了。
然后很快,钮承泽因为性侵丑闻被抓,电影项目停摆,任贤齐的所有努力瞬间都付诸东流,也没见他出来诉说什么委屈,很快又瘦了回去,身材跟以前没啥差别。
这个年纪还这么拼,在国内演艺界太少见了,之前我只知道好莱坞那个贝尔的身材可以像弹簧一样伸缩自如,但贝尔的努力至少是有效果的啊,电影我们都看见了啊。在此为任贤齐心疼一秒,并辱骂钮承泽一分钟。
关于任贤齐的成功最后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应该很少有人能想到,就是我觉得,任贤齐那时候刚好处在一个微妙的时间点上:世纪末。在那之前,乐坛的工业体系还不够完善;在那之后,传统唱片体系又被网络下载冲垮了。
其实这么多年来,真正能靠音乐赚大钱,也就是九十年代那么几年的窗口期。史上销量最高的几张华语专辑,基本上都是集中在那么几年,张学友的《吻别》、张惠妹的《姊妹》、任贤齐的《心太软》,这些销量成百上千万的专辑,都是那几年发的。《心太软》的销量据说是创纪录的2600万张,不知道其中包不包括盗版。
而到了后来的周杰伦,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因为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在网络下载和盗版的双重夹击之下,即便周杰伦再红,在绝对销量上其实也很难跟几年前相比了。
而和时代相关的另一点是,那几年,也是文化精英和普罗大众掰手腕、争夺话语权的一个窗口期。在那之前,是文化精英引领大众,我创作什么,你们就听什么。即便是精英想取悦大众,往往也拉不下面子,总还有个架子在。
比如赵传的那些歌,就以《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为例吧,表面你听好像是低姿态的底层普通人心声,其实骨子里还是文艺的,那歌词可是李格弟写的啊,李格弟可是诗人夏宇的化名啊,"白天黯淡,夜晚不朽,有时激昂,有时低首",这词多有格调啊,底层随便一个老百姓说话是这腔调吗?这种歌,能红,但不可能红到全民现象级。
而在新世纪之后呢,则是普罗大众掰手腕掰赢了,把文化精英一脚踢飞,开始自己掌握话语权,于是就诞生了《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一直到《小苹果》《学猫叫》等等等等吧,就是老百姓自己唱自己的歌,文化精英就一边儿凉快去,双方阵营界限越来越分明。
一边是哪儿哪儿都是的网络神曲,红的同时被鄙视,上不得台面;一边是小圈子里自嗨的文艺作品,逼格可能很高,但是不亲民,一般人根本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
▲比如那英刀郎事件,当年刀郎的歌红遍大街小巷,后来在音乐风云榜十年盛典上,大家都在讨论要不要选刀郎,那英直接说:"刀郎的音乐,并不具备审美标准,作品缺乏音乐性"。
只有在世纪之交,这双方,精英和大众之间,才偶然取得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精英愿意和大众打成一片,大众也愿意听精英在表达什么。这在文学、影视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现,而在流行音乐领域,这种微妙平衡所结出的一个最大的硕果,就是任贤齐。
任贤齐的歌,幕后班底都是业内精英,以小虫为首,虫哥过去都给哪些歌手写了什么歌,各位可以自行搜索,大都是格调比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