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因为是动画就在内容上作低幼化处理。
它完全忠实原著,拍出了权谋腹黑的一面,也拍出了深不可测的人性。
董卓戏貂蝉这些成人化的情节,都悉数展现。
甚至放眼全球,不少经典动画佳作,其实都存在与主流价值观相悖之处。
想要鸡蛋里挑骨头,一点也不难。
比如,小美人鱼为了爱情,舍弃了自己动人的歌喉和漂亮的尾巴。
妥妥的「恋爱脑」。
《飞屋环游记》里的老头卡尔,竟用气球把房子飞上天,躲避拆迁。
堪称史上最无法无天的钉子户。
日漫就更不用说了。
大雄成绩奇差、好吃懒做。
小新过于早熟、行为猥琐。
都是「带坏小孩」的典型。
但这些作品反而成为几代人难以割舍的童年记忆。
在很多人眼中,《小美人鱼》传递的是善良、勇敢这些珍贵的品质,以及与「与命运抗争」的不屈意志。
《哆啦 A 梦》《蜡笔小新》中的友情、亲情,既温馨、有趣,又感人至深。
说到底,教育是一件潜移默化的事情。
认为作品中「三观不正」的内容会带坏小孩。
实际上是高看了电影的影响,低估了孩子的心智,也甩锅了自己的责任。
电影只是呈现世界的一种方式,并不负责提供解答。
对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也不是确切的答案,而是在共情和反思中,得出自己的答案。
《麦兜故事》中有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名场面。
麦太太每天给麦兜讲睡前故事,内容大同小异。
「从前有一个小孩撒谎,有一天,他死了。
从前有一个小孩很用功读书,长大后发财了。
从前有一个小孩很不孝,有一天他扭伤了脚。」
其实,麦兜对妈妈的目的心知肚明。
妈妈的故事也并没有对他产生心理阴影。
因为他的成长不在寥寥几行字里,而在生活具体的挫折和磨难里。
电影之于生活的关系也正是如此。
就像昆汀 · 塔伦蒂诺的母亲所说,这只是电影,不会因为你看了电影里的什么东西就毁了你。
毕竟,给孩子在电影中设定安全空间,也无法保证他们在现实中安全着陆。
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影片存在视觉冲击力过强的画面,会对未成年人产生一定的精神伤害。
但国外已经有了相应的分级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
《神偷奶爸》系列在美国被列为 PG 级,即建议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观看。
既尊重了创作的自由,也照顾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图源 | 维基百科
而强行美化结尾,仅仅追求观念正确。
反而是捂住了孩子的双眼,只会让孩子在现实中受到更大的精神冲击。
就像英剧《黑镜》中有一集,母亲为了保护女儿,在她的头脑中注射了一种特殊芯片。
它能给血腥、色情、暴力等任何少儿不宜的画面自动打上马赛克。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女儿对模糊一团的东西产生好奇,开始尝试自残等越轨行为。
之后更是对母亲的过度保护产生逆反心理。
在一次和母亲的吵架中,用平板将母亲打得头破血流。
这正是家长没有耐心教导,只知一味过滤负面信息的结果。
「不要害怕电影,电影没那么可怕,也没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