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买单的还是电影院和倒霉的观众。
但,我们还是得忍耐。
毕竟,对于热爱电影院的人来说,那还是我们的麦加与哭墙。
就算它沾满血与泪。
03
疫情以来,Sir不止一次为电影行业,为影院基层发声。
内地电影院至少经历两次大规模停摆。
2020年初,影院放了一场175天的"长假";2022年初,内地总票房跌破1000万元,每个影院平均每天卖出50张票,平均每场只有1.8人。
撤档、改期、片荒、空场……
老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影院,有的破产倒下,销声匿迹;有的停业整改,归期未定。
△ 92岁的上海国泰电影院8月25日后停业
如果说去年夏天的《八佰》还算给中国影院回了波血,看见了点希望。
那今年阶段性封闭再开放以来,甚至没有报复性观影带来的票房回春。
连沈腾、马丽都救不了它。
为什么会这样?
电影院,似乎越来越不被当回事了。
银幕上。
缺斤短两的删改,画蛇添足的"特殊照顾"层出不穷。
银幕外。
手机屏摄,唾沫横飞地大声讲电话,爆米花浇头,提醒后遭到武力袭击屡见不鲜……
可能你要说,换个座位,远离纷扰不就行了?
影院生态,从来都是观影的一部分。
2007年,戛纳为庆祝其60年大寿,邀请35位名导以电影院为主题拍摄一部三分钟的"情书"。
张艺谋的《看电影》,写集体情感。
在农村看一次电影,像过一次节一样热闹喜庆。
人们从白天就开始装置设备,从正襟危坐到七嘴八舌,从白天等到夜幕降临。
电影放映员在"幕后"的吃饭,对观众来说也犹如一场电影。
王家卫的《我走过9000公里把它还给你》,写个体记忆。
是黑暗中共享一个橘子的暧昧,手指从摩挲到握住的炙热。
晦涩的情感犹如滚落的橘子般汹涌。
伊纳里图的《安娜》。
她长久地凝视着银幕,旁边男人偶尔低声解释,她泪流满面。
走出影院时,她失焦的眼睛和探索的姿态才让我们知道,她是个盲人。
可在影院里,她只是一个无差别的观众。
影片的合集叫《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因为电影院带来的不同观影体验,所以"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这并非对于影院的神圣化。
因为哪怕是在影院还是"电影宫"的黄金时代。
相比于正襟危坐的歌剧院,它仍是门槛最低的公共空间。
金碧辉煌、两层楼高的"宫殿"B面,是规则未立的野生丛林。
影厅里的人生百态,似乎比现在还不堪——
香烟缭绕,瓜子果皮乱丢,口哨欢呼不绝于耳。
还有小贩,趁放无聊的政宣贴片时,兜售香烟。
在那样的环境里,观众也形形色色。
抽烟的小孩、喝酒的醉鬼、哺育孩子的妇女、屏气凝神的老人……